2019年,深圳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较好完成了年度40项民生实事,市民更有获得感;完成9000多件民生微实事,兑现了向市民的庄严承诺。1月8日下午,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完成40项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着力推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
2019年成绩单
初步预计,2019年辖区公共财政收入942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亿元、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超过10%。全年新登记商事主体50多万家、总量超过320万家,新引进人才28万人,发展更具韧性和活力。
2019年,深圳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较好完成了年度40项民生实事,市民更有获得感。完成9000多件民生微实事,兑现了向市民的庄严承诺。
●新增中小学学位6万多个
全年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新增学位6万多个,其中公办学位超过5万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60%;新增幼儿园63 所、学位2.1万个,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过80%;中小学校内午餐午休率提高到96%。
针对市民反映的高中学位紧缺问题,全市规划布局建设“高中园”。高考录取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
●新增病床约3800张
新建和改扩建医疗卫生项目83个,新增病床约3800张。
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省高水平医院增加到5家,新增三级医院4家,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
吉华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康宁医院坪山院区、平湖医院、市口腔医院门诊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等投入使用。
抗肿瘤等6种高价药物进入重疾险保障范围,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报销比例最高达80%。
●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近150家
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新增一批养老床位,进一步提高高龄津贴标准,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近150家。推出敬老优待系列措施,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地铁。
●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深圳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十个城市之一。水污染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基本完成全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网全覆盖,新改扩建水质净化厂23 座,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以上,大沙河、坪山河、龙岗河等河流呈现水清岸美、鱼翔浅底的新景象。
●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列
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南山区、福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获得国家级荣誉,碧海蓝天、水清岸绿的深圳家园更加和美宜居。
●建成“千园之城”
2019年,深圳新建公园117个、总数达1090个,建成“千园之城”。
启动郊野径建设计划,新改建绿道60公里、自行车道300公里。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高标准新建改造公厕530座。
1600个城中村累计完成综合治理1200个,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
“i深圳”APP累计整合近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居全国前列,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企业和个人政务办事需提交的材料减少70%。
●全面推进交通建设
全力加快地铁建设,开通了5号线、9号线延长线,地铁运营里程超过300公里,在建里程275公里。
南坪三期等高快速路基本建成,春风隧道、黄木岗交通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快推进。
打通断头路20条,优化新增公交线路143条。
大力推广智能灯控、停车无感支付等智慧交通新举措,地铁扫码乘车实现全覆盖,高速公路ETC用户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交通服务品质又有新提升。
●率先建立供深食品标准体系
发布300项供深食品标准,推出80个“圳品”,升级改造85家农贸市场,全市近1.2万个200平方米以上餐饮单位和2600多家学校食堂全部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得到进一步强化。
今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左右;完成40项民生实事,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构建优势互补的市域协同发展格局
中部重点发展创新经济、知识经济、现代商贸、国际化专业服务,建设中央活力区、中央智力区、国际会客厅,加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北站商务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等开发建设。
东部重点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现代物流和滨海旅游,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未来产业试验区,建设现代化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大运新城、坪山燕子湖、坝光国际生物谷、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西部重点发展智能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海洋新城,打造海上田园世界级主题公园和钻石水乡。
南部重点携手香港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等建设。北部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园新名片。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报告提出,2020年将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机场、港口、铁路、市政道路、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交通设施,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开工建设机场第三跑道,加快推进樟坑径直升机场建设,完善宝安国际机场配套设施,打造服务一流的智慧机场。加快“四主四辅”铁路枢纽建设,推进赣深客专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深汕高铁等重大工程,站城一体化推进西丽枢纽站、机场站、光明城站、坪山站、深汕站等规划建设。
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开工和续建23条、340公里地铁线路,年底前开通6号线等7条线路,实现地铁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以上。
继续推进“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体系构建,加快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春风隧道、东部过境高速、坪盐通道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改造、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启动皇岗路、龙大高速、望海路等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外环高速一期、坂银通道等项目。
2020年,深圳还将出台更严格的占道施工管理办法,严控严管道路反复开挖。加强施工的统筹协调和科学管理,完善地铁等工程占道施工收缩和退出机制,强化文明施工,尽快还路于民、美化环境。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坚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最先进的技术,防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开展危化品、老旧建筑、高空坠物、地下工程等安全隐患专项整治。
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供深食品标准体系,推进国际食品谷规划建设,打造市民满意的食品药品安全城市。
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平安深圳”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
构建蓝绿相融生态空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竹子林、香蜜湖等生态连廊,强化“一脊十八廊”的城市生态骨架。
新建和改造公园30个,推进深圳河、茅洲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线240公里碧道建设,建成20公里绿道。
保护好自然海岸线,建设好东部海堤,让市民更好地亲水亲绿、回归自然,享受阳光沙滩、活力海岸。
坚持治水、治产、治城有机结合,全面推行全流域治水新模式,实现全市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
加快笔架山河等暗涵复明改造,带动沿河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新改扩建10座水质净化厂,提高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加强涉水污染源管控,提升排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
继续推进直饮水工程,今年要完成4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管网改造。
开工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供水工程。
系统开展固体废物治理,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化处理。加快深汕环境科技产业园、宝安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建设。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生态工业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节能建筑。
全面落实柴油车、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船舶等污染防治措施,新淘汰老旧车6万辆,大力推广新能源轻型货运车,加大充电桩建设力度,加强臭氧污染防治,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欧盟标准,让“深圳蓝”更湛蓝。
打造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推动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上水平,打造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全面开工建设改革开放展览馆、歌剧院、海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工业博览馆新馆、工人文化宫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时代精品、城市杰作、湾区地标。
加快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活化改造,更好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讲好深圳故事。新增一批便民利民的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健康运动活力城市。
推进大鹏新大主题乐园项目,改造升级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景区。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更多的可支配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民生事业,切实把教育、医疗等短板变为发展的潜力板。全年计划安排教育、医疗支出分别增长16%和15%。
着力推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一流品质,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以上,努力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实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行动计划。
坚持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用三年时间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46所、新增学位21万个,新建和改扩建公办普通高中30所、新增学位6万个以上,努力让学位紧张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开工建设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基本建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推动北大剑桥深圳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落地。
建设职业教育先行试验区,弘扬工匠精神,打通中职、高职升本科的衔接通道,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高地。
加快构建国际流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继续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计划和“三名工程”,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新增病床8000张,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新华医院、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医院、沙井综合医院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第三儿童医院、深汕人民医院、港大深圳医院二期、肿瘤医院二期,建成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
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增加住房供给,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开展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8万套,确保完成“十三五”期间建设筹集40万套的目标。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剩余400个城中村综合整治,完善社区配套和现代物业管理服务,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晶报记者 吴欣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娄丹通讯员/李月清)广东省教育厅近日发布“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