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10多辆“扶贫返岗直通车”经过8个多小时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顺利把300多名广西大新籍务工人员接了回来。26日,550多名云南籍务工人员乘坐“江门号”高铁专列返邑返岗。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由政府组织包车、高铁专列等接回务工人员,确实是解决员工返程难、缓解企业用工缺的好办法。
近段时间,江门与劳务输出地沟通对接,已有组织、分批次接送了4000余人返邑返岗,这种积极的主动作为值得点赞。但是,面对劳动力现存缺口,仅靠“返岗直通车”仍不能“解渴”。一手抓返工,一手抓招工,江门接下来仍需政企携手“靶向出击,齐心挖潜”。
一是建立动态用工监测。由人社部门牵头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应对小组,向用工缺口较大的企业派驻“帮办员”,及时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借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对接用工来源,采用包车专列、线上招聘、劳务协作等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二是用好用足扶持措施。对政府包车接送服务、鼓励企业包车和员工自行返岗交通补贴等复工扶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尤其是,瞄准员工返岗集中地区,加强信息收集,尽快组织开展政府和企业包车接送服务。而针对欠缺自行开展包车服务的小微企业,除加强与政府包车服务的诉求对接外,还可调动相关商会的力量,集散为整,广泛收集小微企业的用工需求,精准开展返岗接送、用工招聘等服务,保障小微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步伐。
三是创新举措招工挖潜。当前,面对企业暂时的用工紧缺,各级人社部门想了很多“急办法”,如采用“共享员工”、开展企业间阶段性余缺调节、组织职业院校师生支援等。但着眼长远还是要解决好企业招工的问题。其中包括:基层镇(街)深入一线就返岗就业做好摸底调查、宣传动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报名应聘;加强与劳务合作基地、职业院校和人力资源机构合作,通过就业用工大数据平台,精准对接用工企业;除开展线上招聘外,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还可通过各类信息发布平台、户外电子屏幕等,动态推送招聘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遭遇用工紧缺之际,各级各部门应更加坚定实行“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奖励力度,鼓励“人员减负、机器赋能”,推广典型案例和示范项目,加快智能化制造转型发展步伐。(唐达)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立竣通讯员/孟庆雷)市法律援助处近来推出多项举措,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确保疫情防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