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翠玲 温国通讯员冯凯旋 张三瑞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11月18日,高州市第四中学将迎来她的五十华诞。
从建校初的120名学生,发展到如今学生人数达到7000余名;
从始创期的简陋初级中学,发展成现代化的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从籍籍无名的平凡学校,蜕变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理想校园。
……
翻看高州四中的史页,这是一部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史,这是一部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发展史。
硕果累累 桃李芬芳
高州市第四中学坐落第一河畔,位于文笔岭下,学校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09个,学生7000多人,教职工近600人。教学硬件设备按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规划和建设,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科学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体育设施完善,建有40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5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3个羽毛球场。安装有电脑校园网、语音播放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设置录播室、名师工作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电脑室;各教室全部安装教学平台,并且每位教师基本上配备笔记本电脑,初步实现了教学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高州四中创办于1968年,前身曾为“环城农业中学”、“高州县环城中学”、“海珊中学”,1996年高州市人民政府将学校定名为“高州市第四中学”。如今走过半个世纪的高州四中,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在众多的兄弟学校竞争中异军突起,成为高州市教育界的佼佼者,被公认为高州市最具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四大名校之一。
50年励精图治,50年春华秋实。高州四中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党政军界精英、专家教授、商界名流等优秀人才。如古文字书法家、中山大学中国文献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罗玉霆,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李军武,茂名市政协副主席崔锡明,肇庆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党工委书记张浩,广东省渔政总队直属二支队政委赖乔国,茂名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调研员周国新,广州凯利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鹏飞,佛山市玖玖新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义波等等。
栉风沐雨 几经更名
步入高州四中,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励志标语催人奋进,好一座环境优美的求学殿堂。可谁能想象得到,50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
时光追溯到1968年中期,当时的环城公社借用高州中学农场部(即现校址)作为办校用地,同时把北江农中可动校产迁来,创办成立了“环城公社农业中学”(简称农中),由陈光英担任校长。当年秋季招初中两个班,学生120人,实行民办公助。最早的一批“拓荒者”们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励精图治,让文笔岭下响起了琅琅书声。
1968年秋季,是学校经历重大挫折和转折的季节。在文革那个动荡不堪的岁月里,成立仅两个半月的“环城农业中学”便解散了,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历史很短暂。农中停办后,高州县革委接着号召各镇公社创办高中。1968年11月“高州县环城中学”(简称环中)正式成立,校长吴福深带领全校一百多名师生,踏上新的历史征程。
1969年秋,环城中学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当年十月,高州县革委突然宣布,停办久负盛名的广东省高州中学,并把该校的藏书、教学仪器、体育设备、一流的师资和部分初中学生全部合并到环城中学,这为环中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1970年夏,环城中学首届两年制的初高中5个班200多个青春洋溢的学子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这一届学子是名副其实的“开荒牛”,见证了这片热土的变迁和崛起。
岁易时移,学校在风雨中继续兼程奋进。1975年8月,年富力强的江和佳从曹江中学调到环中任校长。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学校面向全县招生,又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77年冬,全国恢复高考,那些被历史改变命运的学子们重拾了理想和目标,一批往届校友如愿跨进了大学校门。
1978年,学校恢复了初中招生,在环城公社范围内招两班尖子生,学制两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79年的高考一炮打响,柯距金、甘伟大、罗玉霆等分别被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广东商学院录取。这一教学成果在当时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议,这是环中前所未有的佳绩,并居同类学校第一。
斗转星移,历史的脚步匆匆走到了1985年2月,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陈仕芳校长走马上任,学校迎来了一系列变化,并逐步走向辉煌。陈仕芳为学校的发展腾飞,倾注了16年的心血和智慧,是该校迄今为止担任校长最长时间的一位。
1988年10月8日,环城中学迎来了建校20周年暨图书馆奠基大会的好日子。在庆祝会上,校友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兴建图书馆。当年教师的可支配工资仅为90多元,校友纷纷捐款50元、100元,甚至千元以上,他们的爱校情怀令人动容。第二年春天,这座雄伟的图书馆落成启用(后改建为教学楼)。
1991年秋,因统战需要,环城中学易名为“高州县海珊中学”。抗日名将梁华盛先生捐资八千美元,为学校增添了一批文体设备,丰富了教学资源,还为全校师生定制每人一套校服。从此,环中进入海中时代,续写着新篇章。
新易名的海珊中学在求真务实中稳步前进,招生人数逐年增多,1993年末,学校建成了一幢四层半高26个教室的教学大楼,初三级和高中部搬进了新教学楼,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年中考、高考成绩也稳步提高。
1996年,因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海珊中学正式改名为“高州市第四中学”。高州市领导高瞻远瞩,把高州中学和高州一中、高州二中、高州四中定位为“一个龙头,三驾马车”,从此,高州四中与其他三大中学齐头并进,驰骋在高州这块沃土上,大放异彩,书写高州教育的新辉煌。
在高州四中校园中央,耸立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木棉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当年校团委书记何如居和体育老师梁建邦栽种的。木棉树由当初的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见证了高州四中沧桑巨变。如今,在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把木棉树下空地改造成红棉文化园,让红棉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激励着师生修身育德做人!
全新跨越 风华尽显
承载了岁月的磨炼洗礼,历经了一代代人的艰苦创业,高州四中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在1997年晋升为茂名市一级学校。在1997年至2000年间,学校又抓住创办等级学校之机遇,加快教育资源的配置进程,锐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于2000年跻身广东省一级学校行列。
踏进新世纪的高州四中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教书育人的征途上,谱写了一首首壮丽诗篇。从2000年至今,历经了陈仕芳、揭章武、黄钜光、钟革辉、赖治锋这五位校长的交替接任,高州四中实现了从崛起、跨越到腾飞的大跃进,在高州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在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以来,学校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
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校。高州四中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有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2人,全国先进教师4人,省先进教师8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近160多人。还有市级以上立项教研专题140个,都取得好成果,有20多篇教改论文获得国家级奖励或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该校以“红棉文化引领,培养有用人才”为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来的中考高考成绩屡创新高,高考入重点线、本科线人数稳居同类学校第二,共培养重点线(2018年起划高分投档线,不含图音体考生)809人,本科线以上6078人,专科线以上12325人。今年高考,理科类总分600分以上有2人,位居高州市同类学校第一;上高分投档线的人数有172人,上本科线以上首次突破1300大关,达1381人。其中严久同学、陈铭甫同学进入茂名市理科类总分尖子生前100名行列。复办初中以来,中考创造了“五年三度状元红”的奇迹,赢得了社会的好评,梁力佳同学摘取2014年高州市中考榜首桂冠,卓建衡同学取得2015年高州市中考城区学校总分第一,邓浩然同学以754分的优异成绩勇夺2018年茂名市中考总分榜首。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达200多人次。学校设立众多社团组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其中军乐队、管弦乐队、文艺队曾代表高州市到茂名演出,都获得较高评价。2018年足球队、排球队、毽球队均在茂名市比赛中得第二名。高州四中捷报频传,在茂名乃至整个粤西地区声名鹊起,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赞誉。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由时间续写。环中的沧桑岁月,海中的短暂发展已随时间流逝而远去,在新时代的号角下,高州四中承载着光荣和梦想,迈着铿锵步伐继续前进,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将书写出更加动人心弦的华彩乐章。
新闻推荐
以案说法高州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共养育了四个子女,然而,其大儿子黄某甲却以父亲尚未分家析产为由拒绝赡养父母。日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