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晚报讯通讯员林巧文李光建“如果我们广东的县级医疗卫生事业都能发展到高州市人民医院这样一个水平,都能够充分发挥县级人民医院的作用,我们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会大大提升。”1月12日,广东省副省长张光军到高州市人民医院实地调研后如此说。
作此评价之前,张光军一行深入到病房,细致了解该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去年12月28日,“双肺纤维化而失去呼吸功能”的高州村民黎某和冯某,在广东省卫健委的批准下,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同时接受“人工心肺”辅助下双肺移植手术成功,如今两人在新年伊始迎来了新生。据查阅,肺移植在人类大器官移植中属于最高难度级别之列,一个县级医院如何能做到治大病?他们如何破解基层医院普遍面临“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的四难困局,让农村群众也能够在家门口看大病?
答案是:争做全国县域医院的标杆。
能力做加法 实现大病不出县
在高州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的支持下,高州市人民医院顺应百姓的健康需求,创建了“人才发展、专科建设、薪酬激励、成本管控”四大内部主体运行机制,力抓以高端人才梯队、学科系统多点突破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引进京穗等地11名顶级医疗教授作为特聘专家,实行省县技术对接,持续为“治大病”能力做加法。
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作为县级医院的高州市人民医院去年有6个专科临床能力进入全省三级医院前10名,12个学科专业进入全省103家三级医院的18个学科专业排名前20名,能开展237种常见病/疑难病和223种关键技术手术的97%项目。“技术硬了”,当地的病人不但不会往外走,甚至有一些上级或外地患者倒流到高州,该院成为了病人用脚投票的“区域医疗中心”。在去年该院11.7万人次的住院病人中,高州以外的占到43%。正是区域内医疗“火车头”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拉动,使得高州县域内住院率连续4年保持在95%左右,提前4年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家医改目标。
能够做到这点,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破解了人才缺少的难题。“人才不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这是该院院长王茂生的用人观。据悉,该院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厅批准设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现今医院进站博士后5人,博士硕士人才队伍达119人,高级技术职称343人,在解决县域群众就近就医问题上提供了强力支撑。
对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成功做法,张光军认为是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达到高效优质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创新驱动,医院走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12月,该院被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定为全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是广东省5家试点医院中唯一的县级医院。
增强普惠性兜起村民健康底线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健康公平,增强普惠性。”这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基本原则。
120救护车跨县免费出车为百姓救急……这些公益性举措就出自高州市人民医院。为了缓解茂名偏远山区群众院前急救用车难,该院120急救车已免费接诊5.5万车次,减免费用1500万元。为了缓解全国贫困学生心脏病手术难,把每年七八月份定为“救心月”,从2013年至今为1759名全国各地的贫困患儿手术治愈心脏病,减免费用1510万元。
健康可及,让百姓的心与医院贴得更近。健康中国,关键在于预防,百姓还需要“治未病”。
高州市人民医院把健康预防关口前移到农村,去年4月起在全国创新推出“互联网+党建+村医通”。全院23个党支部712名党员分片“承包”高州市23个镇439个村委会,一一建立“村医通”微信健康群,向村民免费提供健康宣教、咨询及远程会诊服务。医生党员网上答疑,村民问医不出村,小病常见病引导到村医和镇卫生院解决。为了让乡镇卫生院有能力接得住病人,高州市人民医院通过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会诊中心提供技术保障,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至今,高州市已有152653户乡村家庭每户一个代表加入“村医通”。“村医通”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像一张健康网,“兜”起了高州乡镇村民健康生活的底线。如今,打造与高州县域百姓需求侧相适应的“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并向疾病预防转变,让百姓少生病”的健康服务体系,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已渐具成形。
新闻推荐
关于高州市峰顺房地产有限公司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的公示
公示说明:高州市峰顺房地产有限公司申请调整“东方明珠广场北区住宅用地规划项目”(原高州市公路局办公、居住小区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