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堂
陈有育(市区)
《茂名晚报》近日报道,“你该怎么跟叔叔阿姨说呀……快拿玉米给叔叔阿姨吧!”为锻炼自己儿子胆量和口才,女子携带儿子到公园免费送玉米。
针对自己儿子就读学前班,平时很害羞,胆子很小的情况,借助到露天矿生态公园游玩的机会,煮一锅玉米带出来,鼓励儿子主动送给到公园游玩的陌生人吃,并和儿子约法三章:如果没能做到与陌生人说话和主动送上玉米,自己也不能吃玉米。以此引导儿子敢于接触陌生人并和他们说话。这位妈妈教育孩子可谓别出心裁、用心良苦。
毋庸置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课堂。就这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述那位妈妈的教育例子,笔者从中读出了这位家长的用心良苦:教育要从小事(送玉米)做起,小小的一件事,不但可以锻炼小孩的胆量和口才,而且还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真诚待人、与人为善、慷慨大方”等“真善美”的种子,利于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笔者曾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急于求成,缺乏细心、耐心和恒心,一旦遇到困惑,总喜欢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要么急风暴雨的责骂,要么絮絮叨叨的埋怨,却忽略了自身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甚至无用无效。上述那位妈妈教育自己儿子很值得学习。一是善于找准教育的契机。遇事不焦急,先是找到问题的症结——儿子害羞,胆子小,然后一直在寻找教育的机会,正好出游送玉米是个好机会。“孟母断机杼”故事也是如此,孟母抓住“断机杼”这机会,教育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二是注重激励教育。和儿子约定:如果能做到与陌生人说话和主动送上玉米,自己就可以吃玉米,反之,则不能。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也是这样,做到赏罚分明,用激励的教育方式,分别用四块糖,一步一步地激励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改过自新。三是注重教育的熏陶渐染。那位妈妈在引导儿子送玉米时,逢人便说:“没关系没关系,自家种的。”用自己的“真情美意”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儿子,在“送”这一善举中,润物无声地锻炼了儿子的胆量,训练了他的语言表达,并引导他学会了与他人交流要友善、真诚和大方。身教胜于言教。这跟“曾子杀猪”的故事同出一辙,要想自己孩子说话算话、诚实守信,就得兑现自己给孩子许下的诺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止境,贵在用心。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用心良苦,唯其如此,才能开辟家庭教育的新境界。
新闻推荐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琴柯雨函站在“建深水大港、兴现代产业、造滨海新城”发展战略支点,从筹建决策规划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