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十 年 风 雨 兼程 ,六 十 年 阔 步 前行!伴随着茂名建市60周年的光辉历程,茂名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到优的历史跨越,实现了在探索中起步、赶追中发展、改革中提升的华丽嬗变。
设施完善文化惠民 文艺精品竞相涌现
现代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经过60年的快速发展,茂名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遍布市、县、镇、村。目前全市有6个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6个公共博物馆、109个文化站,“三馆一站”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市图书馆、市文化馆,高州市图书馆、信宜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另一方面,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速增效。全市1902个村(社区)按照省标准建设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已实现百分百全覆盖。乡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省级示范点建设效果明显,全市共建设完成40个乡镇文体广场以及20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级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以市县“三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为龙头、镇级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为基础的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覆盖全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建市60年来,茂名市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树立人本意识,每年都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做好重大节日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有效带动和辐射全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的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繁荣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和文明法治的人文环境,促进了茂名市城乡群众文化建设。同时,茂名市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其中市博物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类临时陈列展览32场(次);市文化馆为广大群众免费提供多功能厅、展览厅、宣传廊、合唱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每年平均开办25个免费艺术培训班。市图书馆每年上架新书5万册,平均接待读者超过50万人次,同时依托茂名大讲堂等平台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类知识讲座,每年吸引2.5万余市民群众前来听讲。
文艺精品竞相涌现。建市以来,茂名市坚持正确导向,通过举办培训班、作品点评会、组织观摩学习、文艺采风、建立文艺创作基地等措施,积极提高文艺创作水平;通过“红荔飘香”精品文艺评比,“唱响茂名”、“悦动茂名”群众性文化活动,“高凉古韵”文化传承活动,以及开展业余作品评审机制,设立“茂名文艺精品奖”等文艺精品创作评比激励机制,大大促进了茂名市文艺精品创作和业余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茂名市群众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各类文化展演和比赛中成绩斐然。在CCTV第五届舞蹈大赛中,少儿舞蹈《猫鼠之夜》和群舞《工地节奏》同获铜奖,为提高茂名城市知名度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茂名市每年创作戏剧、音乐、曲艺、舞蹈、书法等一系列文艺作品3000多件,产生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并在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奖,名列全省先进行列。2009年广东省第六届戏剧曲艺花会,茂名市小戏曲《扁豆出墙》、喜剧小品《阿福回家》、方言表演唱《高速路上猛加油》和《冇见过》等4个节目获得金奖。
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艺术风格独特。截至2018年茂名市共69个项目分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冼夫人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高脚狮、茂港单人木偶、跳禾楼、信宜镇隆飘色、年例、高州木刻画、玉雕(信宜玉雕)、缅茄雕刻、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化橘红中药文化、八音锣鼓、信宜竹编等17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公布了人龙、陈鉴故事等4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人,市级40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
强化广电行业监管 确保广播电视安全
每年元旦春节、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均严格执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无线电管理等各项规定,做好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广播电视三审制和重播重审制,强化节目内容导向管理。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认真按照国家及省广播电视局的要求,切实监督指导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着力宣传党的方针以及中央、省、市的各项政策。在全市播出机构以及电影院线播放“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扫黄打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等公益宣传片,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并加强广播医疗养生类节目备案管理工作,把整治和规范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各个广电媒体、各频道频率、各节目栏目和时段。加强电视剧播出管理工作。为切实做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宣传期电视剧播出管理,该局加强对各级播出机构重点宣传期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认真履行播前三审、重播重审职责,严格选片,精心编排,切实把好选剧关、播出关,发挥好平台播出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广电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举办广播电视业务培训班,邀请广东省4位颇具影响力的专家评委为茂名市120多名广电媒体业务工作人员授课,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人才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魅力茂名客如云来
旅游业成功转型升级。60年以来,茂名市旅游迅速壮大,2005年,茂名市被正式授牌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发展模式逐步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并重多元型转型,旅游发展方向从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全民旅游跨越,旅游发展方式由门票经济转向综合经济发展。
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20多个,其中4A景区7个、3A级景区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星级饭店7家,旅行社22家,在茂名注册导游人员1100多人。全市接待各类游客由2000年的84.01万人次,发展到2018年底的4085.3万人次,平均每年增长2.7倍;旅游综合收入由6.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25.8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87倍。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在科学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带、两核、三副、四片”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项目规划为基础,以特色旅游详细规划为辅助,以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框架。2011年,茂名市委托中山大学编制完成了全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滨海旅游发展规划,2017、2018两年委托北京大地风景规划公司编制了全市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和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区(县级市)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与此同时,放鸡岛海洋度假公园、广东茂名森林公园、御水古温泉、浪漫海岸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景点的发展规划也编制完成。至此,茂名市市、区(县级市)、旅游景点三级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并持续完善,确保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旅游宣传成果显著。一方面借传媒广造势。强化与媒体的合作,先后拍摄并在广州电视台、茂名电视台以及环视旅游网、广视网等网络平台中播出《美丽茂名》、《冬季来茂名看海》等宣传片;协调香港亚洲电视、广州电视台到茂名市拍摄《岭南文化之旅》、《悠游茂名》、《美丽茂名》等宣传资料。另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省内外大型旅游展会;组织旅游企业前往珠三角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多个城市举办茂名旅游推介活动,宣传推介茂名旅游产品线路。此外,“节会”宣传营销开始兴起。市一级举办了“美丽茂名游”暨“茂名十景十大美食”评选活动,各县区化橘红文化节、李花文化节、品果节、禾雀花观赏节等节庆活动遍地开花,市场成效和宣传成效显著。茂名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茂名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遍布广东、广西等地以及包茂沿线诸多城市。
乡村旅游成果丰硕。特别是2016年以来,为加快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茂名市成立了全市打造乡村旅游领导小组;组建了凝聚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力量的全市打造乡村旅游百人微信群、十大美丽旅游乡村评选百人微信群、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百人微信群等3个百人微信群;整合统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编制了全市乡村旅游规划;连续举办两届“茂名市十大美丽旅游乡村评选”,以评促建,营造了全市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市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空前高涨,一大批乡贤、企业来茂投资乡村旅游项目60多个,总投资超过160亿元。涌现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截至2018年6月,全市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2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13家,“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乡约茂名村暖花开”精品旅游品牌日益响亮。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全民健身方兴未艾
近年来,茂名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文化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文件精神,文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市委市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市民体育健身的好去处,也为成功举办十七届省运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茂名市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共49个,“两本四专”高校及部分中学体育场馆正在新建或改扩建。宽阔美丽的露天矿生态公园、浪漫海岸(歌美海公园)、共青湖等场地举办水上和海上运动得天独厚。市、区(县级市)公共体育场地日益增多,电白区建成体育馆和17公里滨海绿道工程,化州、信宜坐拥“一馆一池二场”体育场地资源。拟规划建设高标准的茂名奥体中心,承担省运会的开闭幕式和部分比赛项目。
群众体育大发展全民健身热潮涌。近年来,茂名市每年开展多项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活动,市民热烈参与,乐在其中,全市体育健身氛围浓厚。形成了“徒步节”、“全民健身日”、“南粤幸福活动”等大型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平均每年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20多项,参与人数达40多万人次,经常参与各单项协会开展活动的市民达10多万人次。体育人口比率不断提高,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276.2万人,体育人口比率为45.1%。全市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100%。
新闻推荐
茂名市出台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就市民关注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李敏宁日前,市政府十二届六十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茂名市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