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华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说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解释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有憧憬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行动。那时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天斗地,要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茂名和全国一样,1959年建市,像婴儿呱呱落地,与祖国一起成长,如今展翅腾飞,踏上辉煌征程。
我记得我从出生到19岁,住的都是平房,也就是砖瓦房。我所在小城镇,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平房,只有县委的一栋办公楼用木板隔开成两层的楼房。听说那时广州最高的也就是爱群大厦,有十几层高。17岁时跑到广州一看,哇!看得脖子都酸,简直是直插云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上楼下的两层砖瓦房渐渐多了起来,那时我想,这已经很不错了。有了“窝”,人就会安居乐业。
1987年,我调到了南方油城——茂名工作。记得那是下午四、五点的时间,装着我全部家当的车子,开到了机械厂新华区油二中的门前,油二中的黄河副校长迎接我们,将汽车带到我们落脚的宿舍旁,他笑着对我说:“早在两天前,就安排学生打扫好宿舍了。”他还说,学生们听说是为新来的语文老师打扫宿舍,个个积极肯干,一丝不苟,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听后心里感动不已,暗下决心,要认真尽责,培育好这些“祖国的花朵”。
车子停稳后,我正想找几个搬运工来卸车。黄校长笑着说:“不用,你放心吧,这不来了吗!”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一班学生说说笑笑地走过来了。在黄校长的指挥下,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简单的家当搬进了我的新居。在搬家的过程中,我还偷偷听到学生们在嘀咕:“我们的语文老师长得够高的,还很年轻了。”
我的新家是一栋四层楼的二楼的一个套间,二房一厅一厨一卫,只有60多平方米,虽说是一间半新不旧的房,但打扫干净后,还是显得窗明几净,一派清爽。左邻右舍都是油公司的工人,他们诚恳实在,住在一起十分融洽。
随着茂名市区往东往南发展,2002年我随着油公司的大批职工,搬到了现在的乙烯二区居住,100平方米的房子,虽说不是很大,但也足矣。难能可贵的是,现在的住宅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物业管理规范,是茂名优秀住宅区之一。从平房到楼房,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说到通讯的发展,可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这完全得益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以说私人很少有电话,很多单位都没有电话,少数单位也只有一台电话机,那时候电话就是奢侈品。改革开放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话这只小燕子,悄悄地飞入平民百姓家筑“巢”。但刚开始,装电话一难二贵三看脸色,“僧多粥少”没办法!记得90年代,我从机械厂宿舍搬到市区双山路居住,为了装一台电话,跑了三次电信局,还要交两千多块钱,填表,排队,等了一年以后,才装上了电话。那时出现了“大砖头”式的移动电话,但能用上的人是凤毛麟角。
一次在街上听到“喂喂喂,喂喂喂”大声的吆喝声,引得街上的人纷纷回头看,原来是某个大款在“显摆”。随后,一种价格便宜、为平民百姓所接受的呼叫机出现了,有“BB机”是方便了,但也烦人,一听到呼叫声,就满街找电话回话,有点疲于奔命的味道,担忧回电话迟了耽搁了大事啊,那时的固定电话亭的生意可火爆了。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现在“BB机”、“大砖头”早已销声匿迹,进了历史博物馆了。“智能手机”已成了百姓手上的寻常物,现在谁的手上没有一台手机呢,打电话不求人,打出接进,真方便,那才真是大家的“掌上宝”呢!屈指数一数,我从BB机——小灵通——手机——智能手机一路走来,体会了手上高科技高性能手机的突飞猛进。现在我手上一部“华为”机,除了通话外,还可以上“微信”。一机在手,通话、拍照、视频、当钱包、上网购物……其功能无所不用,方便极了。
如果现在我们还按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水平,那真是落后了。现在,我们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将来的社会更富裕,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真正进入到文明和谐、物质丰富的社会。
我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话真正的含义应这样理解:人人安居乐业,前途光明灿烂,生活多姿多彩。你说呢?
新闻推荐
丹青三昧 岭南花鸟画作品展: 15位本地画家齐勾勒岭南花鸟艺术
文/图本报记者莫文艺通讯员张欣慧近日,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大发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及广州大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