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户分享百香果丰收的喜悦。茂名晚报记者池榕 通讯员叶泽 摄
茂名晚报讯 通讯员叶泽记者池榕“到脱贫攻坚一线去,责任重大而光荣。努力干!”带着南方电网广东茂名供电局党委的嘱托,从2016年5月始,26岁的钟健从信宜供电局洪冠供电所的一名员工,变成洪冠镇垌头村的一名驻村干部。从那时起,钟健时刻铭记驻村扶贫时的“初心”:用责任与行动,书写扶贫工作新篇章。
融入群众:消除与农户的心理隔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钟健刚来到垌头村,决定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村入户调查。钟健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了两周时间走完全部45户申请纳入贫困户的家庭。
“令我困惑的是,进村一个月来,虽然一直和村民代表商讨脱贫措施,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出谋划策,甚至出现埋怨情绪。”钟健回忆说。
问题在哪呢?夜深人静时,钟健琢磨着,终于明白到,虽然自己是“好心人”,但还没成为村民的“知心人”。如何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呢?钟健用了最笨的方式,那就是“拉家常”。
申请户曾关火是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父亲早年去世后,只给他留下了一座30平方米的泥砖房。他需要每天早上6点起来打理家务,并步行2公里到垌头小学上课。面对陌生人的来访,他显得不安,躲在角落里不吭声。钟健只能通过嘘寒问暖的方式,让他慢慢敞开心扉,讲述家庭学习生活的情况。
申请户曾大业是一个58岁的农民,膝下无儿无女,对陌生人戒心也明显,对很多调查的内容支支吾吾以对。当钟健等人表明来意并耐心讲解政策措施后,他才逐渐放下戒心,配合做好家庭情况的调查工作。
因地制宜:建立扶贫产业项目
经历了精准识别、危房改造、政策兜底,以及充分调查村内基本情况后,钟健决定带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到先进村“走走”,扩大眼界和学习交流先进经验,让大家“走出去引进来”,慢慢改变村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原来固有的思想观念。同时因地制宜,利用统筹帮扶财政资金,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产业,获取“保底+分红”收益。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洪冠镇南药种植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南药种植延伸产业链,在2017年扩产100亩基础上继续扩种100亩,为贫困户提供中长期收益保障。
同时引入多种类相关副产品进行试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益智鸡”。扶贫单位与贫困户家庭直接签订养殖销售合同,在局属饭堂和南网电商平台销售,形成阶梯养殖模式,短期内快速为贫困户实现增收,预计每户贫困户增收2500元,解决贫困户养殖的销售问题及后顾之忧。
巧用土地:力促危房改造
贫困户黄家宽是一名五保户,他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新家,不用再住在昏暗漏水残旧的泥砖房中。在建房的过程中,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土地进行建造。
在多方打听之下,钟健和驻村工作组了解到贫困户及其兄弟在村内还有一块土地可以使用,但土地位于小山坡上,出行极其不方便,而且周边居民也担心建房子会影响作物收成。钟健与村委商讨后,决定利用土地危房改造建设的优势,开辟山间小道,既可以方便运输出行,也可以方便周边居民发展种植生产,贫困户出行也较原来方便快捷,极大地改善住房问题。
在大家的努力下,随着2017年最后一天的结束,钟健和驻村扶贫组如期完成了2017年危房改造的任务目标。在新年到来之际,贫困户终于住进了新居,过了个舒心年。
“当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开水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在这个村里却成了有些人的奢望时;当看到贫困户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家徒四壁,连最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时,我才明白自己来这里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钟健说。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记者吴祖光通讯员卢雄坚摄茂名晚报讯记者吴祖光通讯员卢雄坚黄瑜为进一步充实乡镇应急救援力量,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