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伟接受记者采访。(扫码看更多内容)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颜东摄制
本报记者谢力忠
电白区沙琅镇谭儒村现在已颇有名气,该村的萝卜产业、乡村振兴建设等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巨大的变化,离不开该村的领头羊——谭儒村党支部书记朱雄伟。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工作上,他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情操上,他心底无私、一心为民。在他的带领下,无论是经济建设,抑或乡风文明,谭儒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踏实干事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现在的谭儒村名气在外,但以前在当地也“出名”——“出了名的穷,女人都不想嫁到我们村。”朱雄伟笑着说。然而,朱雄伟儿时的记忆里,除了贫穷,还有家乡那美味的萝卜干,他坚信,如果能充分利用萝卜这个特色资源,谭儒村一定能摆脱贫困。为此,他四处奔走,为村里的萝卜寻找销路。
在他的努力下,著名食品加工企业茂德公食品集团大量收购该村的萝卜,此举使得谭儒萝卜干制品价格提升了30%。此外,该村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将谭儒“一村一品”提升到科研层面,并被华南农业大学授予“乡村振兴工作站(牛哥驿站)”称号。
据了解,谭儒村萝卜种养合作社首期开发1100多亩萝卜基地,注册了商标和微信公众号,产品延伸到萝卜条、萝卜丝、萝卜片、田瓜咸等,同时通过电商远销全国各地。2019年,谭儒萝卜农产品开发项目成功申报“一村一品”,其“党建+产业+公司+基地+农户”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经济发展措施在电白区示范推广。
现在谭儒村1096户中有786户都种植了萝卜,种植面积达3600多亩,并带动邻村两个村委会的群众种植萝卜860亩,并在沙琅圩镇自发形成具有全国特色的萝卜批零一条街。
当前,谭儒村光是萝卜种植年产值就超过26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所有扶贫对象实现了精准脱贫,还让全体村民实现了共同致富的目标,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
谭儒村的萝卜特色产业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朱雄伟当初四处奔波,为萝卜寻找到一个稳定、上规模的销路。萝卜不愁销路,价格上升,当地群众便自愿加入到萝卜种植产业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切实为群众着想,如果盲目发展种植,萝卜又卖不出去,要被群众骂的。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朱雄伟说。
在朱雄伟的心里,萝卜产业的发展还带来许多好处。“因为收入提高了,有不少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家加入到萝卜种植产业中,这样便解决了留守儿童、照顾老人等问题,家庭变得完整和睦,群众才会真正觉得幸福。”他说。
一心为民赢得信任建美丽乡村
如今,谭儒村的19条自然村道路已全部硬底化,路边鲜花簇簇笑意迎人。每条自然村都有杂物集中堆放点和集中圈养点。记者看到,在荔枝林下的集中圈养点规划整齐,标注了每家每户的名字,并安装有监控摄像头。而在杂物集中堆放点,每户各有5平方米的杂物堆放空间。
“在农村,大家都有养家禽的习惯,也有柴木等杂物需要堆放。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我们不搞先拆再说,我们党员干部带头捐献所需的建设用地,建起杂物集中堆放点和集中圈养点,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再来清拆治理三旧三乱。”
记者了解到,谭儒村还投入资金84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17座并已投入使用,铺设污水收集管道和雨水排渠覆盖全部自然村,入户率达到100%,实现雨污分流。此外,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2座各20平方米标准化公厕,全村农户已实现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
走在谭儒村,集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公园舒适宜人,随处可见利用现成农具或闲置物设置的装饰,简单又精致;残旧斑驳的砖墙绘上了美丽的图画,并通过彩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二十四节气以及传统美德等。
朱雄伟自豪地说:“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村民自发捐资300多万元、无偿赠地20多亩、许多村民主动在自家门口铺设水泥道,一些做建筑工作的村民晚上归来还无偿参与村道建设。可以这么说,我们村民的"谭儒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地一位干部表示,谭儒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带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其中村支书朱雄伟以身作则,处处为群众着想解难题,无私奉献,赢得村民的信赖和支持,“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开展各项工作自然十分顺利。”
朱雄伟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有两点体会:一是与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二是通过党建引领,紧紧依靠村民,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广泛持久地参与到生产、整治、建设等过程中,各项工作定能推得动做得好。”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冯小飞通讯员胡东生冼海英90后大学生谭某经人介绍便与社会朋友们一起做“微商”,通过微信虚构低价售卖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