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太
“黄贤信当工人啦,可以拿工资了。”“听说他去当药工了呢。”“嗯,他怎么是在食品站退休的呢?”很多人闲聊中你一言我一语。但究其因由,让笔者娓娓道来。
黄贤信,敦厚质朴,出生于化州市合江镇革命老区高岭村,解放前家中常有游击队同志往来,从小受到革命理想的熏陶,时常为住在其家的同志煮饭、烧水,很受同志们的喜爱。因生活困难,初三只读完一个学期就到茂名一家陶瓷厂当工人。他人虽小,但干活勤恳,车间师父都热心教他。很快就拿到中等以上的工资。领导见他挨得了苦,心里疼爱他。后来黄贤信被安排到那务药店当药工,结束了在陶瓷厂4年多的工人生活。
那务药店主任是位姓石的老头,他办事心细稳重,黄贤信于1962年8月上班报到时,他说:“中药格里常用的药有400余味,而且每种药几乎有二个或三个名称,开处方的往往习惯地写别名,甚至使用不规范的文字,你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捡错药,人命关天呵!”其实,黄贤信早就有当一名医生的理想,现在当上了药工,他认为再好不过了。贤信点头说:“好的,领导,我一个月内全部记熟这些常用药名。”石老头半信半疑,一个月后,他亲自开了一条处方,其中有几味药是用别名的(与药格标签有别)。例如:泽泻(写作文且、宅且)、桑叶(写作双叶、双入)、连翘(写成连召)。将处方交由贤信来捡药。贤信不但没有捡错,他那娴熟的动作,又快又准的把药配好,令石老头赞叹不已。聪明加勤奋好学的黄贤信自到任后,即时到书店购回《药性四百味》《医方集解》《医宗金鉴》等专业书籍,挑灯夜读,把药格放置的药横竖的药名熟记于心。正是因为他在一个月内的勤奋努力,才能出色的完成了石老头的考核,得到了石老头“奇才”的赞誉!
领导的器重,职工和谐相处,黄贤信干得更欢了。那期间,曾有一次大面积流行性感冒发生,拿着“凉茶”处方的人群排着长龙挤在仅有的一间药店里。急大家之所急的黄贤信心把这“抗时疫”的中草药粉碎,分派给大家。虽忙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痛,他却心甘情愿。“只要是工作需要,党叫我干啥就干啥。”黄贤信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66年,化州药材公司调他回批发部任统计工作,他无条件地服从了。且每到一处都受到领导的点赞,群众的好评。
上世纪80年代的供销社、食品站、商业百货、药材统称为财贸系统的,1974年,黄贤信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调他回到家乡合江食品站工作。在食品站的20多年里,任劳任怨,直至1996年退休。
黄贤信从工作到退休,没有一个休止符——现正在做着在职时没完成的工作,他常常外出跑腿,走山越野,蹿田间,亲自采集山草药,经洗晒,加工炼制,研成细沫,按重量入袋封装,或制成胶囊、或水剂、或药丸;作医治伤风感冒等常见药应急之用。经过他的家人及三个女儿的婆家,亲朋好友等使用过之后,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积累了口碑,名声被传了开去。尤其是在今年的“抗疫”期间,他制作好了药汤,让街坊、行人免费试饮,并公开“处方”,免费传授制作保健防疫的汤药制作方法,令受惠者众多,广受赞扬。黄贤信是个正直无私、虚怀若谷的人。他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于1988年进行了“纯女户”绝育手术。说到这里,黄贤信淡淡一笑说:“我有只半仔,四个家——女婿半边仔,三个女婿合越来是只半吧。三个女儿三个家,我自己租住一房,合4个家嘛。”逗得大家呵呵大笑。
85岁的黄贤信,身体结实硬朗,精神矍铄,常骑着电动三摩走南闯北(家属、女婿都在化州,他在合江食品站居住),或到这个“家”聊聊,或到那个“家”谈谈,共享天伦之乐。
新闻推荐
茂名晚报讯记者池榕通讯员吴立基昨日上午,化州市一市民骑摩托车摔倒在北京桥上,受伤严重。在附近开展交通引导的三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