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头八角楼
八角形碉楼,融合中西建筑风格
林头八角楼(原称“世德楼”)位于电白区林头镇林头社区居委会,始建于1898年,坐西向东,面宽17.26米,进深17.26米,高四层14.6米,砖墙厚0.5米。楼层为檩条木板间隔,上铺方砖。四楼楼面中间镂空,光线由屋面的玻璃瓦透过四楼方形天井射到三楼。首层中间有一口水井,可作生活用水和救火之用。木楼梯、趟栊门、密排檩、青砖墙。每面墙的左边均斜伸出2.2米的凸角,每层外墙均设有窗口、瞭望孔及枪眼,四楼天台的四个角可当瞭望台和放信号之用。四楼正面正中处外墙顶部饰五角星图案。该建筑是粤西地区仅有的八角楼建筑形式的碉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并具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其因奇特的八角形建筑特征和中西合璧的风格特点而被后人广泛称谓。
建楼初意,为防土匪
清朝末年,林头镇在电白地区是富裕之地,常有土匪从山上跑到林头抢夺百姓财物,若民众稍有反抗,土匪就杀人放火。为了让乡亲们有避难之场所,当地梁氏润时(号德肇)公(廿四世祖,18岁中秀才,前清廪生)及其长子秉寰(号仁宇)公(廿五世祖)商谈建楼防匪防洪涝,这是建八角楼(世德楼)的因由。
八角楼于1895年开工,至1898年落成,为当时林头最高建筑物。德肇公造八角楼,费尽毕生心血,几乎倾其家产独资建造。秉寰公(宣统年间理科举人)自幼通读古今中外书籍,利用书本知识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八角楼,并聘请当地出色的瓦工、木工建造如此坚固、多功能的防匪防洪涝之楼。八角楼(世德楼)逾百年,历经沧桑,见证时代变迁,仍屹立不倒。
一座楼,奠定一条街的商业布局
当时八角楼右前侧为梁氏祠堂,祠堂的右侧为图书馆,中间为广场,祠堂前有旗杆石,图书馆为趁墟百姓休息读报交友之用,图书馆经费由德肇公经营的油铺、米铺、坡地荔枝树收益支出,广场南是市场。
林头八角楼建成后,林头大街新建的市场形成综合市场,沿街所有建筑物都后退2-3米,平整路面,修筑排水渠。随营商环境的改善,商铺生意也兴旺,逐渐成为林头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业中心),油、粮、生猪、农副产品远销湛江、江门、广州、香港,辐射华南地区。发展至今,在工商业方面,林头已形成以香精、蓄电池、电杆、饲料、泡沫包装箱、制衣、选矿、农产品加工、家具为主的九大产业;林头圩已成为电白中部商品集散中心,摩托车、建材、服装、农产品等商品批发零售业具较大规模,商贸流通活跃。
曾作海军某部办公点
据了解,1949年解放前夕,梁元度(当地梁家廿六世祖)奉命回电白,常与中共地下党蔡守棠在八角楼内接头,此后梁元度、梁秉枢(两人同为黄埔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毕业)等以世德楼作为向中共请示、汇报、议事、接受任务的地方,蔡守棠协助梁元度获县长王德全任命为电白联防处主任,中共地下党领导何中恒(后到省参事室任参事)与梁元度、梁秉枢、梁文度(廿六世祖,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毕业,1935年任电师校长)、梁成度(廿六世祖,韶关军官训练总队毕业,余汉谋部的上尉副官)常在八角楼共商起义事宜,是年10月,电白解放前夕,中共电白县委书记钟正书在八角楼宣布梁元度率前联防处成员起义,编为解放军某部第十三团第五连,任命梁元度(后从事政协工作,离休干部)为连长。
解放后,八角楼曾一度为林头人民公社用作办公场所,海军某部也曾于1962-1963年在此设址办公。
八角楼本体现状良好
据了解,林头八角楼在2016年间进行主体修缮工作,主要将现存建筑主体外墙体去除原有砂石批荡,裸露出原砖体;修复建筑主体左前角裂痕,置换每层上方木质结构天花、屋顶横梁及碎瓦等;修复内部各层门、窗、枪眼、瞭望口、楼道和阳台等。
碉楼建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传统建筑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在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八角楼仍发挥着它的新作用:修缮后的八角楼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阵地。
文/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 通讯员曾群芳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陈国汉
新闻推荐
记者周燕红通讯员梁恩瑜本报讯近日,电白区水东镇安乐路大稔田村因水沟发生坍塌,一人被埋,情况万分紧急。电白消防大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