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梅州 今日梅江 今日梅县 今日兴宁 今日大埔 今日丰顺 今日五华 今日平远 今日蕉岭
新岭南 > 广东 > 梅州 > 今日梅州 > 正文

中山大学与梅州 记中大抗战校史考察团梅州访史足迹

来源:梅州日报 2019-12-16 10:29   http://www.kcqsx.com/


▲考察孙中山下榻之梅县区松口爱春楼▲中大校史考察团在梅江区城北曾龙岃守成居文学院旧址

肖胜文谢明杏/文

张建宇/图

2019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荣率领中大抗战校史考察团一行9人赴梅州进行田野调查、史料搜集与口述访谈,力图从田野和文献中寻找中山大学与梅州的渊源,挖掘出许多令人惊喜的线索和材料,弥补了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以及中大与梅州关系认知的薄弱环节与不足。

一梅州人与中山大学

1918年5月27日,中山大学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参议谢良牧等人的陪同下到梅县松口视察,下榻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于铜琶村的新居“爱春楼”,并探访著名华侨梁密庵的寓所承德楼及松口公学。由此可见,中大与梅州渊源有自。循着中山先生的足迹,我们依然可以领略昔日“白屋千家村落盛,中枢整块市廛新”的景象。

中大考察团首先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纯厚楼“将军馆”、先勤楼“校长馆”,逐步发现了梅州先贤与中山大学关系匪浅。随后,先后寻访了位于大埔县茶阳镇的邹鲁故居和三河坝的中山纪念堂。

茶阳古镇曾是盛极一时的古商埠,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首任校长邹鲁便出生于此地儒学里的“邹寿庐”。现在的“椿森第”是民国初年他在原址出资重建的新屋,以供其父邹应森居住。邹鲁曾两度掌校,在创办国立广东大学及建设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期间,皆有突出贡献。他力主庞大建校计划,一度为石牌校舍及林场争取到4万余亩的占地,时人称誉为“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

在茶阳古镇,我们可以发现不少与邹鲁相关的故迹。大埔中学的前身乐群中学为张龙云、张际云、邹鲁等人倡办的孝友堂,校门前的两棵木棉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这是邹鲁在1914年特地派人从广州送回家乡栽种的。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古韵犹存的校舍、明代的“丝纶世美”牌坊,似乎与中大康乐园中的木棉树、红砖绿瓦、乙丑进士牌坊遥相呼应。

穿过繁华褪尽的茶阳骑楼群,我们来到业已废弃的汀江古码头旁早期海外同盟会员何阳生的故居“旋庐”。该楼竣工于1938年,邹鲁题写楼名。“旋庐”既契合主人“旋美”的名号,又蕴含了“旋归田里,庐结河滨”的寓意。

三河坝中山纪念堂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三河籍的星洲华侨徐统雄与孙中山交情甚笃,长期资助其革命活动,被诩为民国“国叔”。1918年5月26日,孙中山由粤赴沪途经三河坝,在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会见陈炯明、邓仲元、蒋介石等将领,商议护法之计。1929年徐统雄在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墓道空地上修筑中山纪念堂及中山公园,并由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锜撰《三河中山纪念堂记》记其事曰:“十七年夏,徐处长统雄,怆梓桑之荒废,悯斯民之颠连,募集鉅赀,筑避水所于官山之下,期年落成,正面建中山纪念堂一。盖以民七援闽,孙总理曾莅斯土也。”1930年11月,国民政府通令“进入斯堂军民人等,务必爱护其中器物,不得损坏一瓦一砖,一草一木,违者严惩不贷。”至今,纪念堂内依然保存有胡汉民、蒋介石、林森等人的书法题字及纪念周仪式、国民月会仪式、总理遗嘱、誓词、国民公约及捐资名录等珍贵遗迹。

梅县自古“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近百年来,中山大学的梅州客籍人士不绝如缕,薪火相传。除了校长邹鲁之外,还有曾任国立中山大学筹备人熊锐,教务长萧冠英,师范学院院长萧隽英,工学院院长罗雄才,医学院院长梁伯强、代院长杨简,文学院院长吴康、范锜、代院长古直,广东省通志馆总纂兼编纂温丹铭,中国文学系教授李沧萍、黄海章,史学系教授姚宝猷、罗香林,地质学教授丘念台,教育系主任王越,教育研究所教授钟鲁斋。就读于国立广东大学或国立中山大学的名人还有中央苏区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饶彰风,台湾逢甲大学校长廖英鸣,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柯远芬,陆军少将谢晋元、饶钦廉,空军少将魏崇良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的梅州客籍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校长曾汉民,党委书记郑德涛,党委副书记曾桂友、梁超伍,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副校长黄友谋、魏聪桂、张纯祥,中山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子扬,中文系教授楼栖,历史系教授陈胜粦、李吉奎等。在校长馆内,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毕业于中大的校友身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作梅、暨南大学副校长赖江基、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茂春、广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黎导、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梁祥云、香港中国新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公让、韶关学院院长林立芳等。客籍人士一直有捐资兴教的传统,至今,人们在康乐园的张弼士堂、曾宪梓堂和永芳堂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客属华侨张弼士、曾宪梓与姚美良等人惠及士林的高风伟德。

二在抗战后期东迁梅州的中大

1944年秋,第三次粤北战役爆发,日军先后攻占韶关,在坪石办学的国立中山大学再度被战火波及。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农学院在五华,法学院在蕉岭,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很快,日寇侵入东江地区,龙川撼动,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

校本部迁到梅县后,暂借公共体育场附近的私立学艺中学办公,研究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先修班以及师范学院附中的部分师生则自觅“客家大屋”上课。梅县有所谓“三堂、四横、一弄”的围龙屋,一栋就可供当时人数不多的一个学院之用。其他学院暂驻梅县周围,法学院在蕉岭路亭,农学院在五华岐岭,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随后,生物学系主任任国荣等在梅县城西找到一处房屋作为理学院的教室,于4月18日复课。在梅县复课这段时间,留校任教的张宏达等租赁了梅县城西杨屋作为居所,常到梅县城北的广东省立高级农业学院图书馆绘图,贴在讲义上,作为教学参考。

学校迁往梅县之初,人员离散,经费不济,十分窘迫。为解决师生衣食住行的问题,学校一面在驻地寻觅公房和“客家大屋”,供师生暂时栖身;一面派知名教授到驻地政府暂借粮油副食以应一时之需。在梅县政府、银行和商会的协助下,学校经济困顿的情况有所缓解,一直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三在田野中发现中大

2019年11月18日,中大考察团实地调研抗战时期中大东迁梅县的办学旧址,包括校本部旧址东较场背、文学院旧址曾龙岃守成居、文科研究所旧址张七凹等地。

校本部旧址原属私立学艺中学校舍,对面东较场系旧日县民较武竞技场地。入民国后,改为刑场、公共体育场,场地甚为宽广。东较场背的私立学艺中学旧址在1965年被转手给广东汉剧院后全部拆除。除了一段疑似学艺中学的围墙外,现在已很难找到原来办学的踪迹。

据1945年9月编的《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现状》记载,“本年春,粤赣转进,本院在粤北坪石铁岭院址陷入敌手,辗转东迁,择定梅县北郊曾龙岃村之守成居为院址,并于附近赁屋为教职员及学生宿舍,添置家私校具。虽甚简陋,尚勉足敷用。”文中所及之守成居即今位于梅江区城北镇曾龙岃觉堂自然村的守成居。许多蕴含着浓浓客家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岃”而建,与田园形成和谐美丽的景致。据守成居主人曾昭学介绍,家族一贯甚为敬重文化,与村民关系融洽。祖父曾纪守是法属留尼汪华侨,19世纪20年代初建成守成居。1945年,其父曾广早将守成居租赁予中大文学院办学。守成居是当地典型的反映地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古民居,其风格中西合璧,内部空间大,至今保存完好。

步行数百米,考察团来到张七凹益智小学校,这里是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旧址。益智小学校是由华侨捐款建成的,后为梅县华侨中学分教处校址,现在划归地区无线电厂。据中山大学研究院教授朱谦之的回忆,1945年4月,他“在梅县张七凹益智学校二楼,设文科研究所办事处,请校添聘教授。”

中山大学迁来梅县时,举步维艰。朱谦之在这里先后写出《两粤历险记》《生活回忆录》《我与中大》《奋斗廿年》等文章记述这段经历。他说,“最可怜的是校本部竟无处栖身,只在学艺中学里暂借几间课室,而时时有被迫迁的危险。文学院初在张七凹曾龙岃,这时租期已满,条件不合,亦无法继续下去,正在我们四处觅屋预备下学期开课的时候,时局变了,抗战胜利是决定的了。回溯梅县的几个月生活,给我印象极深,尤其这个地方,是我一生思想大转变的所在地。人不是到了山穷水尽他是不会变的,不肯变的,但一旦思想发生变化,则它一往直前,力量之大却也无可伦比。”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一直致力于历史哲学的朱谦之影响巨大。他开始应用唯物史观来解释革命文化的背景,先后写出了《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战后文化观的改变》《战后文化展望》等文章与著作,他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

四在文献中发现中大

在梅期间,考察团在梅县区档案馆发现了不少关于中山大学的档案,其中多条涉及师范学院及农学院,例如《国立中山大学组织系统表及规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33年度结业生服务志愿调查表》《梅县来府保送及考选中大师范学院学生公费生名册成绩表、试卷》《电发中大师范结业生服务志愿表》《函抄送中大农场速成堆肥制造法请转各乡仿制由》《省教育厅案准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为华南之最高农学院》等,这些档案史料丰富了研究者对中大东迁梅县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现存有比较丰富的民国书刊,如《中山日报》(梅县版)记载法学院在蕉岭路亭墟办学,中大梅县临时办事处迁到金山顶县立图书馆,先修班借梅县华南中学教室上课等情形。《大光报》粤东版则记载了法学院从蕉岭迁到梅县浮下,工学院借梅县县立第一中学上课等珍贵消息。从这些碎片化的史料中,我们逐渐拼接出一张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东迁的比较具体路线图和办学地址,这是本次梅州考察的重要收获之一。

梅州之行,不仅使大家从地方档案、田野考察、口述实践等角度对于国立中山大学在梅办学历史进行探寻,勾勒出中山大学与梅州的显隐关系。近代的梅州历史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析,即地方的抗战史、田野的高校史与革命的区域史。“地方的抗战史”关注抗战时期梅县的重要地缘优势,发现其为广东抗战乃至全国抗战所起的作用;“田野的大学史”通过对于梅州地区的见证者及知情者进行口述访谈,结合地方文献的互证,书写出一个生动且充满温情的中山大学校史;“革命的区域史”则强调对于梅州客家精神与近代革命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与苏区精神进行分析,勾连出梅州、广州甚至华南区域的近代革命史。

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我们要在新时代不断重温革命先烈与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感念抗战时期滋养着中山大学师生的梅州山水与客家精神。这是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怀国爱乡、崇尚文化的精神,是客家文化的精髓,她将继续为梅州的持续发展与提升转型,为梅州的红色基因与中大情缘谱写出新的篇章。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基层领导力论坛在梅州顺利召开 夯实基层党组织 提升基层领导力

12月7日,由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广东省领导科学与组织发展研究会、中共梅州市梅江区委、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山大学与梅州 记中大抗战校史考察团梅州访史足迹)


 
频道推荐
  • 蕉岭县三圳镇通过建新和复垦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 破解拆旧难题激活乡村资源
  • 梅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梅州客商银行主办、梅州日报社协办 “客商大讲堂”昨晚开讲
  • 争当全市经济增长之星主战场 五华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全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工业
  • 客都大道出现大量积水 相关部门回应将敦促施工方解决
  •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梅州市不少市民表示不知区分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须有脚踏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