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刘元城而建的铁汉楼,如今已不复存在。图片翻拍自《忠廉大义——梅州节士史话》。
梅州老城区的元城路。梁时禹摄
在梅州老城区仲元西路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叫元城路。此路名的“元城”二字取自于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
刘元城名安世,字器之。他年轻时从学于司马光,为官时他论事刚直,不避权贵,被称之为“殿上虎”。后因直言斥奸,得罪了当权者,被逐出汴京城,远贬梅州。在梅州期间,他倡办教育,开梅州书院之先河,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梅州此后书院、社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最终成就“人文秀区”之美名,造就了一个内涵丰厚的文化之乡。
他因而受到梅州人民的爱戴和推崇。人们为纪念刘安世,明朝后期,建城北门楼命名为铁汉楼,而楼旁的元城路一直沿用至今。在旧《广东通志》中,刘元城因在梅州的贡献,而被称为“广东古八贤”。
以“诚”立身直言敢谏
不畏权贵心胸豁达
在政治相对清简的北宋前中期,士大夫敢说、敢做、敢当。如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蔡襄等人,都是以直言敢论、不避权贵而留名青史。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党争不断,士风凋敝,能说真话的空间越来越小,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
而就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刘安世依旧保持谏官的初心,为了国家的安危,甚至冒着牺牲生命的风险说真话,也被誉为北宋最后一位直言谏官。
刘安世出生于大名府元城(今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一个仕宦家庭,父亲刘航与司马光是同年进士,曾任虞城、犀浦知县,宽猛并用,颇有治绩。
刘航非常仰慕司马光,便让自己的儿子刘安世拜司马光为师。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奋,同时推崇“学在力行、正心诚意、刚正不阿”的为学之道。
父亲及司马光的教导对刘安世影响至深,他年少时即“持论已有识”,时常发表对政事的看法,颇有见地。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元城学案序录》中就写道:“涑水弟子,不传者多,其著者,刘忠定公(即刘安世)得其刚健。”
熙宁六年(1073),25岁的刘安世进士及第,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选择了辞官不就,跟随当朝宿儒司马光潜心修学,数年后才出仕为官。求学期间,一日,刘安世向老师请教立身行事的要诀,司马光以一个“诚”字作答,并教导他“自不妄语(不说假话)始”。
从此,刘安世便开始“诚”的修炼,坚持讲真话,成为当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典范。
在司马光身边从学七年后,在司马光的举荐下,刘安世接受朝廷的安排,出任洺州司法参军。元祐三年(1088),刘安世又在吕公著的推荐下,出任右正言一职,自此跻身谏官之列。
担任谏官期间,刘安世直言上疏,关注君主与百官的道德修养、参议朝政阙失,主张国家应该“重法度”,明刑罚。他曾弹劾了十多名权臣,北宋中后期,朝中高官举荐子弟亲友“走捷径”把持要职的现象司空见惯,刘安世多次上奏表示反对。有时他跟皇帝争执得面红耳赤,皇帝大怒,他却毫不畏缩,等皇帝气消了,继续谏言,人称“殿上虎”,也被苏东坡誉为“真铁汉”。
刘安世在谏官任上,曾多次弹劾章惇,因此,章惇任相后,把刘安世贬官至岭南英州,后来又将他贬往梅州。
刘安世在被贬梅州的日子里满是凶险。刘安世的学生马永卿所编的《元城语录》便详述了刘安世在梅州历险的经过。贬官途中,章惇等人先是遣人与刘安世会面,威胁他自杀,未能得逞,又密谋派人一路追踪到梅州,伺机刺杀。
梅州地方官员闻讯特意赶来报信,刘安世面色不改,与众人饮酒谈笑,慢慢写了几页信交付给他的仆人说:“我如果死了,按照信中所说去做。”回头对客人说:“死不难了。”而信上面记载的都是一起被贬、有生死之虞的同僚的家事。所幸受命刺杀他的刺客到离梅城二十里的地方得暴疾吐血死亡,由此,刘安世才幸免于难。
兴办书院传授知识
推动梅州文教之风
在梅江区城北镇的高西岩,有座古寺,其间的相公亭放着张九龄、韩愈、刘元城三位先贤的塑像。纪念着刘安世曾在这里登高赋诗。
在宋代,春、循、梅、新、高、窦、雷、化这八个州是令人生畏的地方,有所谓“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的说法。
到了梅州,刘安世不以瘴疠为苦,依旧乐观,闲暇之余喜爱四处游览,赋诗吟诵。同时,他还积极推进文教之风,创设了当时梅州的第一间书院——“梅城书院”,希望通过传道授业,能使这个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知识的力量,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士淳在《松江书院序》中说:“元城刘公谪官梅州,建书院于梅城之东南隅,日聚多士讲学其中,士习民风翕然丕变。”
书院开办后,他亲自招生授徒,据清代光绪年间《广东通志》记载,他还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书院的管理体系: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以山长为书院最高负责人,其他教职人员都要服从其领导;规定了各个职务的固定岗位职责,分别管理学生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的经费、祭祀、安全保卫等;建立了生员定额、课程设置、学生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制定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条、学约、学训等。
为保障持续教学,刘元城发动民间学人、宗族、乡邑名流捐献田产作为学田,建立了以学田为中心的教育经费体系,充分调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
刘安世其人是北宋“元城学派”的宗师,门下如吕本中、曾几等知名人物甚多。其言是“言官之楷模,辅弼之龟鉴,卿士大夫之药石”。有了刘元城这位大师坐镇当老师,书院得以名声大噪,并吸引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化大师前来讲学。如苏轼的好友巢谷先生便曾在书院开坛讲学。
梅城书院教授课目除了四书五经外,还有各种通俗教材,内容涉及识字、道德、历史、诗歌、名物等,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其倡导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明确提出书院独特教育宗旨,自觉地把书院与官学区别开来,反对书院成为科学的附庸,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之有用人才的场所。
梅城书院的开设,也开启了梅州地区兴学的历史。李士淳在《松江书院序》中认为:“开辟全潮之山川者,昌黎韩公;开辟梅州之山川而绍昌黎公之芳者,元城刘公也。”
以书院为起点,在学宫、书院教育体制的带动下,梅州学子们不坠青云志,虽居蛮荒,耕读不辍,成就“人文秀区”的美名。到了南宋时期,据梅州知州方渐记载:“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
“在梅州期间,刘元城不仅兴办书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梅州人的学术视野。同时,通过教化梅州百姓,使百姓的文化教养和素质得到提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认为,被贬到落后地区梅州,刘元城不忘自身责任,带动百姓提高文化素养,造福一方百姓,所以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虽然他在梅州的时间不长,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并不断提高梅州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地位。刘元城对于梅州社会的推动作用相当于韩愈对于潮州社会的推动作用。”
对梅州产生深远影响
备受世人推崇
梅州的恬静、祥和及与世无争,确实出乎刘元城的意料。这个方圆几百里见不到大一点城镇的山中小城,倒是有点像远悬岭外的孤岛。这里的人们热情,没有太多你争我斗,适合颐养天年。有诗《梅州吟》为证:渊明醉迷桃花园,梅州更在桃园外。城头闲看南飞雁,两岸疏梅如雪乱。
然而,正当刘安世在梅州潜心办学之时,章惇、蔡卞又对其做进一步迫害。元符三年(1100),诏传令叫应天府少尹鼛孙将刘元城以押解重刑犯的方式,用囚车解赴京师。
此时正好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囚车自汴京还没走出几个驿站就回了。刘安世在获得大赦的消息后,也开始北返,由此结束了在梅州4年的谪居生活。
宣和七年(1125),78岁的刘安世预感大限将至,叮嘱家人葬礼从简,不要在灵柩中置放任何东西。去世后,“诵佛经而哭公者,日数千人”。
梅州人民为纪念元城,将梅城书院更名为“元城书院”。在其北返后,梅州与其有关的祠祀层出不穷。最早是在宋开禧元年(1205),知州刘涣在城南百花洲尾作先贤堂,其中便祀有刘安世。
到了明清,对刘安世的崇祀更为盛行,从明初的双忠书院到后来明崇祯九年(1636)所建的“五忠祠”,直至清初的七贤书院,都祀有刘安世。
明崇祯十一年(1638),程乡县令陈燕翼倡建州城北门楼,塑元城之像于上,每年春秋二仲,正印官致祭,此楼也被命名为“铁汉楼”(在梅江区元城路与文保路之间)。
历代咏唱该楼之作甚多,如何昆的《铁汉秋月》:“登高怀士欲横襟,迁客投荒此足音;大厦岂容委草莽,孤身自许老江浔。一天秋色楼前月,八面寒光物外心;铁脊回霜当钥,朔云长护宋碑荫。”
铁汉楼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拆城后被毁。为了表示对刘安世的怀念,铁汉楼旁边的一条街被命名为“元城路”。20世纪拆除城墙后,铁汉楼也被拆除了,而元城路保留至今。
后世梅州人民给予刘元城以足够高的地位与评价。有词《卜算子》赞曰:大名苦读书,京师正气歌,品若寒梅节似竹,雄才势如虎。七年流徙路,四载梅州度,千秋感恩书院故,犹立南曲阜。梅州人民敬仰刘安世由来已久,至今还引以为傲,把他视作威武不能屈的楷模,直至今天,梅州城中乡里的刘姓祠堂的大门对联仍写着:“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同时,为了纪念刘元城,体现梅江区人文秀区深厚的历史渊源,梅江区于2019年动工建设元城小学、幼儿园。项目位于梅城江南秀兰桥一侧,预计于2022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学校项目规划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凸显客家文化和山水的建筑风格,致力于打造富有客家人文特色的学校。总投资为4.11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约40亩。其中,元城小学占地面积约32亩,规模为36个教学班、1620个学位;元城幼儿园占地面积约8亩,办园规模为15个班、450个学位。
肖文评认为,在现当代推崇刘元城仍然有其积极意义。“他为官非常严谨,政绩突出,坚持真理,同时他不管处境好坏,坚持为老百姓办好事,为当地发展谋福利,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链接
刘安世的文学成就
刘安世诗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议论精警,栩栩有生气。像《八月十四夜月》诗“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双柏》中“同志不渝均管鲍,清风特立若夷齐”,《扑满子》的“多求唯恐心难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娱书堂诗话》卷三)。
他著有《元城集》二十卷(王铚《题抄本尽言集》)。南宋淳熙间刻《尽言集》十三卷,以后遂为定本,现存明隆庆刻本、《四库全书》本、《畿辅丛书》本。《全宋诗》卷1052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2534至2546收其文十三卷。
刘安世以诚治学、以诚待人、以诚处世,他与苏轼、苏辙兄弟是好友,经常以文相会,以诗唱和,苏辙的墓志铭就是刘安世撰写的。
除了文学上颇有成就外,刘安世还喜爱抚琴奏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刘安世造七弦琴”。琴身为桐木,通体髹黑漆,露朱色漆地。琴头宽而尾窄,头端有一拱形首岳,有七孔穿七弦,并弦纽坠七个,七弦至琴尾折向琴背,系于两个对称的木纳上,琴背腹有二长方音孔(称龙池)。
琴心内阴刻篆书“刘安世造”“毛仲翁修”“周鲁封重修”等字。腹面阴刻行书“混沌材”、“羲皇人已杳,留此混沌材,想是初开辟,声音妙化裁,完然一太璞,解愠阜民材,不凿庄生窍,古风尚在哉!”款署“会稽黄镇仲安跋于皖江”。又阴刻行书“晋制宋修,一翁”下有“夏伯子”阴文方印,夏伯子即夏莲居。
由此可知此琴为晋嵇康规制,宋代刘安世所造,迭经毛仲翁、周鲁封重修,后为夏莲居收藏。传世宋琴甚少,此琴几经沧桑,音质悠扬,被历代学者、古琴学者所推崇,为久负盛名的佳品。
参考文献:
1.《忠廉大义——梅州节士史话》,梅州市纪委监委主编;
2.《梅州两千年》,安国强著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新闻推荐
近日,梅州市教育局、市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保障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