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坚
谢文威
丘诗敏
李刚
黄绍军
凌珍宏
汪永光
张文友
钟晋高
杨志忠
曾江林
梁鹏
黄森昌
李艳良
范文婷
彭小莲
陈润森
魏南辉
吴千凡
丘振标
薛远泉
陈志青
李先
凌宏斌
肖海钦
林立新
舒昱立
黄寿新
陈萍
廖先鉴
10月21日,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梅州市30人获评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其中5人同时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8个集体获评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其中3个集体党组织获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在大会接受表彰。本报今日推出连版,致敬梅州战疫好榜样,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激发团结奋进力量。
梅州受表彰个人和集体名单
30名广东省抗疫先进个人:
吴千凡、汪永光、林立新、钟晋高、凌珍宏、廖先鉴、李刚、李先、肖海钦、陈萍、张文友、陈润森、凌宏斌、黄寿新、黄森昌、梁鹏、彭小莲、舒昱立、曾伟坚、薛远泉、曾江林、丘振标、谢文威、陈志青、范文婷、丘诗敏、李艳良、杨志忠、黄绍军、魏南辉
5名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曾伟坚、丘诗敏、范文婷、张文友、杨志忠
8个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
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梅州市卫生健康局、梅州市商务局、梅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兴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梅州市梅江区卫生健康局
3个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梅州市卫生健康局直属机关党委、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临时党支部、梅州市人民医院党委
梅州市人民医院
白衣热血担使命
“我是军校毕业的,永远不会忘记党和人民对我的栽培,时刻准备着奔赴战"疫"一线。”怀着医者的使命和担当,梅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黄寿新1月28日“出征”湖北,并临危受命担任梅州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长。
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与黄寿新一样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全国抗疫主战场的医护人员还有10位。作为梅州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省级定点救治医院,该院充分凸显责任担当和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自身取得患者治愈率100%、无医护人员感染、无院内交叉感染以及快速复工复产的好成绩,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与全市人民一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2位患者曾经发热,有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但根据自述早已过了14天观察期,来门诊时无明显症状,是否考虑新冠肺炎?”梅州市人民医院驻华城医院(五华县华城镇中心卫生院)执行院长张鹏飞回想起当时的一幕,仍心有余悸。但是,在紧密型医联体下,梅州市人民医院通过专家远程会诊、医护防控指导、绿色转诊通道,科学、及时帮助华城医院处置疫情。最终,2位患者均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为防控措施得力,遏制了疫情在当地蔓延扩散,基层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交出了一份群众、政府满意的答卷。
为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梅州市人民医院首创“海关通关”预检分诊模式,通过在入口处规划预检区域,设置“海关通关式玻璃预检分诊屋”,统一建立管理预检通道,实现精准排查患者。这一模式得到省卫健委大力推广,对全省医疗机构落实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不忘初心护安康
“非常感谢医护人员对我的全力治疗和精心照顾,这是我能够战胜病毒的力量源泉。”3月12日上午8时许,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下称“粤东医院”)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标志着梅州市境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全部“清零”,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粤东医院冲锋在前,在疫情蔓延之初就主动向上申请,成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当时我们在一天内就完成了原肝病大楼科室的搬迁及患者的分流、转运,腾空后将其作为一栋独立的"新冠肺炎收治大楼",重新规划功能分区,将100张床位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相关病例。”粤东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黑子清说。
“在救治过程中,我们按照国家标准,秉持中西医并重、心身同治等理念,精心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在国家规定的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基础上,更是严格增加了粪便检测核酸。”粤东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双聘学科带头人、梅县区新冠肺炎专家组组长李刚说。
在全体医护人员“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坚定决心下,粤东医院圆满完成了收治的7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的救治任务,交出了一份患者零死亡、零复阳及医护零感染的出色战“疫”成绩,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平安。
此外,粤东医院还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咨询作用,严格把握科学研究思维,第一时间在中华消化杂志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咽拭子转阴但粪便核酸检测仍阳性三例》论文,为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解除隔离与出院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
不分昼夜守关卡
S12梅龙高速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担负着由福建龙岩入粤交通大动脉上,每天数以千计车辆入粤的检疫任务。疫情期间,这个繁忙的省界关口,没有硝烟的战“疫”每天都在打响。
执勤间隙,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中队长古军青时常揉着腿,缓慢地“挪”到床边,熟练地翻出一堆药品,伴着茶水一口咽下,片刻后又戴上口罩投入夜色中。同事介绍,他的“老痛风”一到发作时,关节处就会肿得厉害,钻心疼痛经常让他寸步难行,只有止痛药能够缓解,但那段时间他愣是没有说一句苦。
“军青同志的精神是我们团队的一个缩影,我们当中有年龄超过50岁的,有家在外省日夜兼程赶回岗位的,还有舍小家顾大家吃住在单位的,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梅州市公安局大埔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站长邓勇军说。
在那期间,公安、交通运输、卫健、林业、农业农村局等联合检疫单位的人员主动奉献,为广东“东大门”筑牢战“疫”铜墙铁壁,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默契配合,全面开展车辆人员信息登记、科普法律宣讲、体温检测、秩序维持等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到站上值班的同志丝毫不敢懈怠,克服天气寒冷、条件简陋等困难,站好每一班岗。“组织安排我在这里执勤,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守好关卡,不漏检一车一人,防止疫情输入。”这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梅州市商务局
外出驻点防输入
坚持10个小时不喝一滴水、平均每天接打80多个电话、最多一天接转46名旅客返回梅州……这是梅州市商务局黄绍军驻点广州期间,统筹协调入境返梅旅客接转工作的日常。作为外防输入的责任部门,梅州市商务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
随着境外疫情的不断发展,回国人员逐步增多。2月27日,广东省启动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工作,梅州市商务局迅速行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统筹调配人员、车辆、防疫物资等。3月3日上午,梅州市收到第一个境外返梅人员的接转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于当晚23时30分将人员安全送至梅州市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像黄绍军这样派往市外驻点协调入境返梅旅客接转工作的,全市相关单位共抽调了50人,分别奔赴广州、深圳、珠海、揭阳等地机场、口岸,每次持续20多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我的本份。”黄绍军用一句话对所有坚持作出了回答。
保供稳价、维护市场秩序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梅州市商务局成立了督导组进行市场监测,及时发现并制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全力保供稳价。据统计,16个市场监测小分队对农贸市场固定摊档的肉菜价格累计监测1280批次,对全市重点商超、大型批发市场和主要药品流通企业的生活必需品和重点防控物资累计监测1562家次,及时掌握市场供求情况。
梅州市市场监管局
打好冷链关键战帮扶生产助防控
“冷冻的肉制品和水产品表面、外包装,以及冷库的环境,例如门把手、货架等,均为采样对象,以此确保采样样品覆盖各种类型。”回忆8月中旬对全市冷库主体的核酸检测,梅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仍历历在目。
8月中旬,多地报告冷冻冰鲜产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一时间,群众对冷冻冰鲜产品议论纷纷。疫情就是命令,为防范冷链环节新冠病毒污染风险,市场监管部门迅速出击,大力加强对全市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管,对冷链环节产品、环境和直接接触人员进行全面核酸检测,并督促市场管理方、经营主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清洁消毒,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疫情发生以来,梅州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广东省市场监管疫情防控“8项工作措施”,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督促落实活禽经营“1110”制度,共计检查市场28217家次、发现问题679个、立案69宗。此外,还成立了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坚持农贸市场每周“全覆盖”核酸检测,已完成2.1万人、6207份环境标本和5351份产品的检测工作。
疫情初期,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供应一度严重紧缺。位于广梅园的广东恒一实业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转产口罩,仅用8天就建成口罩生产线、19天正式投产,实现了梅州市口罩产能“零突破”,刷新了“梅州速度”。
这是梅州市企业转型从事防疫物资生产的一个缩影,其中离不开梅州市市场监管局临时下放审批权限,对企业转产的全力帮扶,助推梅州市口罩生产企业从0增长至28家,3家医用口罩企业应急备案,共计生产口罩3797.43万片,支持全市疫情防控。
梅州市卫健局
快速反应抢先机拉网排查筑防线
夜夜灯火通明、人人奔忙不停……面对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作为主管部门的梅州市卫健局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带领全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冲锋在前、主动作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市无死亡、无医院感染、无社区传播。
“快”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第一要义。疫情发生后,梅州市卫健局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启动预案、落实行动,科学指导全市有序有力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迅速确定2家三甲医院为市级定点收治医院、1间后备医院,与疫情抢时间、争速度。
起步快,才能步步快。1月25日晚,梅州市报告首例疑似病例,梅州市卫健局当即协调广铁集团、公安等有关单位,对与患者乘坐同班次高铁列车的密切接触者展开追踪。次日凌晨2点,仅仅3个小时后就把49名市内乘客信息全部掌握清楚,并连夜发给相关县(市、区),查找落实人员健康管理,及时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在构筑防线方面,我们坚持重心前移。一是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两站一场"联合检疫、社区"三人小组"网格化排查;二是运用大数据实施精准摸排,做好疫情重点国家和地区来梅人员、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三是充分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力量,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普及防控知识。”梅州市卫健局局长林雨兰给出了答案。
拉网式的排查工作、不断提升的核酸检测能力,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梅州市累计核酸检测60万多份,17例确诊病例中有7例在无症状时就筛查出核酸阳性,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扩散。
梅江区卫健局
迎难而上勇争先当好防疫“急行军”
梅江区地处梅州市中心区域,常住人口40多万人。疫情暴发初期恰逢春节,市中心人口流动加速,给肩负着主要疫情防控责任的梅江区卫健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梅江区情况比较特殊,未设立区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卫健系统人手紧缺,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今,再次回忆团队在重压之下的紧张局面,梅江区卫健局副局长陈筱玲依然难掩激动,红了眼眶。
1月中旬,梅江区卫健局迅速行动,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并进行相关培训,但这次疫情的严峻形势史无前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陈筱玲说:“干部职工从年初一开始取消春节休假、24小时响应,局里迅速成立了指挥部,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队伍"战时"指挥应急机制。后来,梅江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设在梅江区卫健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边学习边请示,整个防控部署才逐渐清晰起来。”
2月初,西阳镇卫生院党员医生钟文献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走村入户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暖阳下东奔西走的他,险些在冬天中了暑,这是梅江区“卫健人”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剪影。陈筱玲说:“梅江区卫健局获得的"广东省抗疫先进集体"荣誉,是属于全区的。”在紧要关头,梅江区不仅有2000多名卫健系统干部职工坚守在岗,还有其他机关干部调配到指挥部支援,村(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更是不舍昼夜……
就这样,梅江区卫健局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若有战、召必往、战必胜”的精气神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当起了疫情防控的“急行军”、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举全区之力筑牢了疫情防线。
兴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随叫随到疾控人筑起抗疫防火墙
整栋大楼灯火通明、情况报送及时有序、流调车辆随时发动……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这样的场景成了兴宁市疾控中心的日常状态。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遏制疫情蔓延扩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旦出现了疑似病例,我们"疾控人"的任务就是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锁定密切接触者并采集咽拭子,同时对患者住处及周边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兴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谢俊辉说,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24小时必须随叫随到。“但是,早一秒找出密切接触者,其他市民就少一份危险,保护群众健康,我们责无旁贷。”
为了让各项工作及时迅速、周密有序开展,今年1月,兴宁市疾控中心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完善系列防控方案,并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划分流调、检验、消杀、信息和后勤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24小时值班值守。“我们随时准备接收来自各条防疫战线上的信息,然后深入医院、社区、患者住处等疫区疫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此外,标本采集和送检、环境消毒与监测、疫情风险评估、健康宣教等,也是我们"疾控人"的工作。”兴宁市疾控中心主任温万敏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开展流调687人次,终末消毒面积47596平方米、体积10701立方米,采集、送检和检测标本92479份。
此外,在兴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兴宁市疾控中心还投入300多万元,建立了全市率先投入使用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最大限度满足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的需求。
(文/刘巧 江婵 方俊鹏吴丽伶刘润涛陈思杰图/李艳良收集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 全线沥青摊铺完成全力保障年底通车
梅州东环高速公路全线沥青摊铺全面完成,为年底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森强摄日前,伴随着横石特大桥右幅桥面上最后一车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