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人家”以客乡老街、大型实景演艺为引擎,加快推动梅州高质量发展。受访者供图
《原乡》公演当晚,上百台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摆出各种字样。
何森垚摄
晚风吹拂,梅江河畔,上千盏灯从古色古香的客乡老街同时亮起,灿若星河。
历经400多个日夜的精心打造,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以下简称“客都人家”)于本月25日正式开门迎客。
从无到有、建新如旧,“客都人家”的建设创下了“梅州速度”,塑造了“梅州品牌”,培育了梅州旅游新业态。
一直以来,梅州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秀丽山水是广东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资源。如何立足文旅优势,强化区域联动,推进生态和旅游一体化发展?“客都人家”作为梅州文旅产业的“明日之星”,或将为梅州发展全域旅游、实现绿色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
下好生态保护“先手棋”,唱好文旅融合“重头戏”,梅州将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行生态经济发展新探索,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
新气象跑出“梅州速度”塑造“梅州品牌”
月色下,红灯笼挂在屋檐,一番诗情画意的景象唤起人们对客乡的记忆。老街人流如织,古色古香的“客都人家”成为近期不少梅州人朋友圈的“集赞神器”。
自该项目2018年11月落户梅县区后,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开足马力抢进度赶工期……
作为粤闽赣边首个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文旅综合体,“客都人家”项目把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立在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打磨成精品,镌刻在梅江河畔,实现了从无到有、建新如旧,成为梅州文旅新兴产业的龙头项目,跑出了“梅州速度”,塑造了“梅州品牌”。
这背后,映射出梅州市委市政府、梅县区委区政府践行“两山论”,进行生态经济发展新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事实上,“客都人家”项目是梅州立足生态之美、绿色之深、人文之盛,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苏区振兴的重中之重、希望所在,千方百计、充分挖掘散落在梅州大地上的丰富宝藏,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路径。
“"客都人家"项目是梅州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传承创新、弘扬文化的生动实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将为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树起一座丰碑、刷新一个高度、开创一个模式。”在不久前举行的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原乡》公演系列活动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梅州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创新发展,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梅州样本。
副市长、梅县区委书记吴泽桐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响“世界长寿之都”招牌,发挥“客都人家”龙头引领作用,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生态经济发展新探索,加快推进梅县区高质量发展,为梅州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为广东的发展贡献梅县力量。
新标志游客乡老街寻梦里原乡
夜幕降临,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原乡》剧目震撼登场;朝阳升起,“客都人家”被绿水青山环抱,放眼望去,碧水潺潺,芳草如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中的意境,恰如今日的“客都人家”美景。
据介绍,客都人家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三堡大桥东侧,由上海翼天文旅集团投资建设,以客家建筑和文化为基础元素,以客乡老街、大型实景演艺为引擎,以文化体验与康养度假为主线,涵盖客乡老街、原乡剧场、悦麓度假酒店、文创产业园、康体颐养区及会展中心六大板块,致力打造集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度假、康体颐养社区功能于一体的华南文旅新标志。
一条老街,点亮梅江花月夜。客乡老街,有50多座从全国迁建的明清古宅,古朴典雅、文韵生辉,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民俗、美食特产相互浸润、互相融合,客家山歌、汉剧汉乐、花灯纸花、提线木偶魅力绽放。行走其间、品味其中,让人停下脚步、放飞心灵,在青砖灰瓦中探访古韵、触摸历史,在古宅深院中对话先贤、感悟人生。
“客乡老街有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馆和70多家各地的美食店铺,我们致力打造国内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一台新剧,演绎客家千古情。不久前,备受瞩目的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原乡》正式公演,“震撼”成为了观众们一致的感受。
客家围龙屋式剧场、50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多面剧幕、巨型移动机械大门、360°可旋转推进式观众席……《原乡》以梅州客家文化历史为主线,配合声光水电,景随席动、情随景动,展示着崇文重教、源远流长的客家人文,以及爱国思乡、自强拼搏的客家情怀,极具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深深打动了观众,掌声不绝于耳。
在许多人看来,“客都人家”将为梅州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活力。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加快乡村振兴,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带动丙雁片区资源互通、要素共享、连片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新发展绿色发展促“颜”“值”兼收
点亮一条街,振兴一座城。
“客都人家”项目自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后,对周边村镇的带动效应也日益凸显。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人文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丙村镇唯一一个没有山林的行政村,此前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该村党总支书记温友昭告诉笔者。
项目落户,企业帮扶,是红光村蝶变的开始。
2018年以来,红光村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契机,与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形成结对帮扶。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美丽乡村、学校等10个项目,大大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村子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旺了乡村人气。
而今,“客都人家”的落成,不仅使得全区全域旅游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项目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未来,村民或许将一改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文旅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将带动村民增收,多元化的岗位选择能够增强年轻人对于回乡就业的渴望。”温友昭说。
回望过去,“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县区的现实写照,“靠山吃山”曾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对树立“吃山要养山”的理念,经历了从“认识不够”到“幡然醒悟”,再到“牢固树立并践行”的过程。梅县区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始终是梅县苏区发展的深厚根基。
梅县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方面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柚、茶叶、稻米、烟叶种植等特色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了一批生态精品旅游线路。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南药健康产业、保税加工、现代物流等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发展新平台,打造“两山”实践创新产业新高地,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客都人家”的打造,正是梅县区践行“两山论”,成就“绿富美”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梅县区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生态环境整体跃升、生态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生态与发展理念不断革新,逐渐走上“绿富美”的生态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
今年12月,梅县区正式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更彰显该区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主导产业和幸福产业倾力打造,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决心与底气。
美丽与发展共赢,“颜”与“值”兼收。接下来,梅县区将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的产业体系,持续深入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助力梅州苏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撰文:黄韬炜何苑妮汪思婷
刘洪桥曾健锋
新闻推荐
梅城黄塘河、周溪河水质净化厂揭牌启用 城区污水日处理产能提升10万吨
本报讯(见习记者朱绮辉)昨日上午,黄塘河、周溪河水质净化厂举行揭牌仪式。据了解,黄塘河、周溪河水质净化厂是梅州城区黑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