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光辉教授在上课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携手广东中烟,发起“分享喜悦传播艺术——关爱粤北留守儿童美术启蒙文化公益行动”,自2014年8月起,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于2017年成立了留守儿童画院,行动进一步制度化、专业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8年,我们延续此前行动的方向,继续用艺术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2018年5月17日,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公益团队携同暨南大学教授谢光辉,广州市公安局安全教育专家苏爱国,白云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陈浅,知白艺术教育冯燕珊,青年书法家孔子心、袁织道、潘婷、杜立一同前往阳山县第一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留守儿童画院系列课程之《甲骨文书法艺术》与《安全意识教育》。
《艺术周刊》:参加由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给您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苏爱国: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能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工作中,感到莫大的荣幸,收获颇多。特别是在制作《防拐漫画》的过程中,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的美好,同时又能防范这个世界的险恶?以前是用画宣传,现在是面对面图说加话说,教育了别人还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公安机关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但同时也需要广大家长、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这次活动在很多方面让我重新认识了警察的担当与奉献,他们让我知道警察宣传这条路大有文章可做。防病胜于治病,宣传胜于打击,要把防范做到前面,让社会更加平安,人民更加美好。
冯燕珊:一如既往站在讲台上,本以为此次只是到了不同地方授课,没什么不一样,但事实上课后感受却不尽相同。不同可能源于下课铃响起,有的学生耐心留步到最后胆怯地问我,“老师,能不能多给我一张纸,我想回家继续写”;不同也可能源于当要告别时,有的学生抱着希望微笑着问我,“老师,你在广州哪个地方?”
有的喜欢上书法,有的懂得感恩希望再次见到老师,我觉得是这次支教最大的触动和收获。希望社会上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其中,通过书画艺术的形式,弥补他们缺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杜立:此次“艺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深深触动我的是这群对艺术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们,忘不了他们渴望学习书法的眼神,忘不了他们上课积极的态度,忘不了他们下课后不舍离去的身影。相比他们,城市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以及有父母的陪伴,这是留守儿童们可望不可得的,希望政府、社会能够多多关爱这些孩子,多多举行这样活动,让艺术充盈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
陈浅:这次活动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山里娃也有很多好苗子,可惜地远山偏没条件真正接受艺术熏陶和教育。
《艺术周刊》:让艺术给留守儿童以爱和梦想。您觉得“艺术关爱留守儿童”应该如何更好地做下去?
苏爱国:关爱留守儿童,要用心去做,不做表面文章,特别是下乡参与活动的人员,首先要有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凝聚艺术家的正能量,要始终心怀责任、心怀忠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
冯燕珊:结合少儿心理与孩子更近一步,短暂的课程需要更加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通过艺术让他们学会欣赏。面对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留守儿童,我们的课程可以抛开传统讲授课的方式,或是以玩中学或是更多的形式,让孩子在课堂中找到热爱、自信和被认可的感受。
杜立:我觉得让艺术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可以通过培训其学校老师开始,联系师资培训当地学校的老师,让他们再去传递艺术,这样可能会更加实用、有效、持续地让艺术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
陈浅:坦白说,此次阳山行,我收获很多,一是学会了感恩,二是学会了布施。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公益事就是布施,教育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可以印一些硬笔书法描红教材进入学校供留守儿童学习,老师进去上一次入门课,然后以函授形式抽取好的学生作业寄到广州各书法家批改,每学期集中一次面授,年度搞个公益书法大赛,选出优秀学员以资鼓励!
【黄立婷】
新闻推荐
2018年广东阳山黄坌古茶旅游文化节暨新自然茶业春茶品鉴会日前在广州举行,预告阳山黄坌举行古茶文化节将于5月19日至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