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新闻 清城新闻 清新新闻 英德新闻 连州新闻 佛冈新闻 阳山新闻 连山新闻 连南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清远 > 英德新闻 > 正文

浛洸供电所所长刘来仙: 奉献芳华见证英德农村电力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2018-07-05 07:54   http://www.kcqsx.com/


刘来仙带领下的浛洸供电所,上世纪80年代只有5000多名用户,如今发展到27000多名。

以往,很多电力设备需要靠人扛肩挑,刘来仙工作起来不畏艰苦。

刘来仙全心全意为群众解决“用电难”问题。

刘来仙在供电系统30多年,见证英德农村电力发展。

6月24日晚,英德浛洸供电所所长刘来仙结束电力配网改造工作回到办公室,她伸了个懒腰,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圩镇,心情格外“明亮”。从1986年至今,刘来仙已在供电系统工作了32年,她担任过变电站值班员、站长,也在供电所做过抄表员,后被推选为副所长、所长。刘来仙将自己32年的芳华献给了供电系统,见证着英德农村电力的蝶变:从无电可用到人人用上好电。

当笔者让她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蝶变时,刘来仙想了想,说:“我没什么文化,说不出漂亮的形容,应该就像从走路变成了开小车,是质的飞跃。”

旧况??变电站也停电

刘来仙从小在浛洸圩镇长大,虽然生活在镇区,但在电力尚不普及的上世纪70年代,能见到一盏小灯泡都是新奇的事。“小时候家里照明就只有蜡烛跟煤油灯。”刘来仙回忆道,当时圩镇的夜晚大多地方如同农村一样早早寂静,只有少部分装了电灯的繁华街道有点人气。直到她11岁,家里和周边才拉了电线,装上了电灯。“刚装上那会很兴奋,觉得非常神奇,也有安全感,有事没事就去打开电灯,为此没少被家里人骂。”刘来仙说。

1986年,体校毕业的刘来仙来到西牛变电站工作,然而刚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她就吓哭了,站里只有3个人,四野荒僻,一切从零开始,充满未知的恐惧。“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但没想到工作的地方会这么破烂,住的是鸡舍改造出来的房子,破破烂烂的。”她说。

最让刘来仙意想不到的是,变电站居然也会停电。“变电站每年要进行设备检查维护,那时只能人工检查,必须停电操作,不仅变电站,连辐射的区域也会停电,一停就一天。”她回忆当时的情景。

其中一次停电经历让刘来仙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晚上停电后,刘来仙将点好的蜡烛放在床边,由于工作太累,她不小心睡着了,脚碰倒蜡烛点燃了蚊帐。她一下子惊醒过来,连忙叫上同事来扑灭,所幸没有造成大火。

到了21世纪以后,电脑开始普及,变电站的设备也渐渐更新换代,只需一台中控电脑,就能查看所有设备运行情况。与此同时,随着安全技术的革新,带电作业也成为了常态,变电站的检查维护再也不需要停电,这让刘来仙的心也安了下来。“自己停电无所谓,但是影响到那么多的群众,心里总是不安。”她说。

见证??从“用电难”到“用好电”

2006年,由于家庭因素,刘来仙放弃变电站站长职务,调到老家浛洸供电所,开始了工作生涯中的第二站。

与变电站主要面对设备相比,供电所需要面对众多客户,工作内容繁杂而多变。但凭着勤奋、不怕吃苦,加上变电站扎实的技术功底,重新开始的刘来仙很快崭露头角。到供电所的第二年,她就被推举为副所长,两年后升任所长,带领团队冲锋陷阵。

当时的浛洸镇只有6条10千伏线路,供电导线只有25平方毫米,供电能力差,电网结构极为薄弱,一旦经历狂风暴雨极有可能导致断电。儿时家中常常停电、点蜡烛吃饭的经历,让刘来仙深知灯光的重要性。对她来说,供电不仅仅是工作职责,更是一种感同身受。每次她接到停电故障,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力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困难。

2011年除夕,天正下大雨。大塘村村民家家“打边炉”,正在准备热腾腾的年夜饭,突然断电了。刘来仙接到电话,立即放下碗筷,一边通知值班人员抢修,一边冒雨骑摩托车赶到十几公里外的现场查看,发现变压器烧了。

当天晚上,刘来仙协调了一台新变压器,可是泥路又窄又不好走,她和10多位员工手冻得僵硬,愣是将1吨多的变压器一点点抬了进去。“没有人责怪供电部门,因为他们一直在抢修,年夜饭也没吃。”村民张成辉说。后来,一旁观看的十几位村民也加入了抢修队伍,大家从下午5点多一直奋战到深夜,连续作业7个小时才恢复通电,全村人为表感激把供电员工送了出来。

“在供电部门,光说是没有用的,你只能不断去"做",这才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参加工作以来,刘来仙一直秉着这个信念,在供电设施不完善的年代,她拼尽全力为群众解决“用电难”。在2008年和2013年供电部门启动两次大规模的农网改造,浛洸镇再也没发生非天灾性的大规模停电。“用电难”问题解决后,刘来仙又为群众“用上好电”四处奔波。

“近一年多,我们村很少跳闸停电,别说一般用电了,开工厂都没问题。”浛洸镇鱼嘴村村小组长刘炳华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农网改造,另一方面是刘来仙工作到位,及时清理线路隐患。

发展??提高的不仅是供电能力还有群众信心

电力多年的发展,改善的不仅仅是设备和供电能力,还有群众对供电部门的信心。“以前农村供电不足,不少村民都私自用竹竿拉线,安全隐患非常大。”浛洸供电所老班长罗伟平说,为了劝阻村民,供电所与部分村民关系一度紧张,每次到他们村进行线路维修,村民都会“摆脸色”,有的村民甚至因为一小块地而阻止供电设备的建设。“我们既担心村民的安全,又担心会影响其他线路,然而当时资金与技术不足,我们也很揪心。”罗伟平作为目前浛洸供电所资历“最老”的员工,道出当年做群众工作的心酸。

2008年,供电部门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浛洸供电所工作人员冒着高温酷暑、三九严寒,在没有大型施工机器的情况下,立电杆、建农网。因地形原因,交通工具不能进入工地,许多电力设备全部靠人扛肩挑,没有吊车就用扒杆抬,没有绞盘就靠人力拉。

村民看见家中不停电了,灯更亮了,机器更有劲了,也开始体谅到供电人的不容易。

2017年11月,浛洸供电所对灌塘村台区进行低电压改造,然而当时更换变压器的同事遇到了难题:吊车要经过一块辣椒地才能将变压器吊到台架上,村民不同意。

刘来仙接到消息后,立刻搭摩托车到十几公里外的灌塘台区。在车上,她先电话联系现场工作人员,了解初步情况,随后又打电话与村支书沟通。到达现场后,她第一时间与村支书一起到村民家里沟通。“换了变压器后,全村用电质量会好很多,而且我们只需要清理出两条通道让车过就行了。”几句简单的话仿佛有神奇作用,该村民最终同意让吊车通过其辣椒地。

如今,浛洸供电所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多名用户发展到现在的27000多名,多年来,改变的是老旧供电设备和线路,不变的是供电人为民服务的心。

图/文:陈咏怀李晓怡

新闻推荐

态度差影响考生发挥英德一驾考安保员遭投诉 考场回应:调镜时间有规定 会敦促员工改善态度

■报料新闻暑期学车,驾校传统的淡季成了繁忙的学车季。“没有强大的内心扛过教练的训和骂,拿到驾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很...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浛洸供电所所长刘来仙: 奉献芳华见证英德农村电力发展)


 
频道推荐
  • 险!天黑路滑市民捡东西不慎坠河 喜!消防紧急救援成功救出
  • 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主席张亚男:在瑶绣创新发展中“穿针引线”
  • 清远一彩民喜中胜负彩146万元
  • 深度剖析佛冈江坳联队“路霸”恶势力
  • 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作品最高可获万元奖金公开征集LOGO、漫画、软文、海报、口号、H5、视频等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 新岭南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099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