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宗旨,江英镇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居家养老中心,统一命名为“聚乐居”。段灿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段灿通讯员/王媛婷卢志满周凰)为进一步改善镇上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住房困难问题和康乐条件,近年来,阳山县江英镇以“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宗旨,以“尊老、爱老、敬老、便老、助老、惠老”为原则,结合本镇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居家养老中心,统一命名为“聚乐居”。近日,该镇三联村建成的“聚乐居”迎来了10位老人的开心入住,江英镇切实为各村老人打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的创新举措实现了关键性的跨越。
镇干部抱着老人下山入住新家
今年74岁的蔡秋老人是三联村胡广坳村小组人,丈夫于上世纪60年代因病过世,唯一的儿子也在上世纪70年代外出打工时意外离世。由于居住在半山腰,又患有风湿病,蔡秋老人已经有30多年未曾下山了,对于现在人们常见的电器也颇为陌生。
8月8日,江英镇挂驻三联村干部、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陈路钦亲自上门迎接蔡秋老人下山入住新家。当天,得知老人风湿发作无法行走后,陈路钦二话没说,俯身抱起老人下山。
由于下山的小径崎岖、湿滑,陈路钦只好脱下鞋子、光着脚抱着老妇人一步一步地下山。通行的村干部则拉着陈路钦的皮带,以防他不小心滑到山下去。山高路远,陈路钦几度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抱着老人坐在凹凸不平的石头上休息。山路直线距离虽然才300多米,但陈路钦却足足用了35分钟,才把老人安全抱到山下。
入住了新家,蔡秋老人满脸笑容,“以前住在山上,出入极不方便,现在这里出入方便还有其他老人作伴,就是刚搬下来还是有点想念家里”。
陈路钦介绍,三联村“聚乐居”于今年7月份建成竣工,总投资约70万元,占地面积850平方米,距884乡镇道约70米、村卫生站约100米、村委会约150米。设有一个休闲公园,一间集体活动室,12间配备一厅一房一厨一卫的住房,每间面积约38平方米。同时,广州黄埔区帮扶单位为入住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每人购买一批5000元的家具家电,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
而入住的12位老人均为新一轮精准扶贫中的五保户和低保户。他们居住的房屋属D级危房,需要改造,但由于地处偏远且散布在各个村小组,离镇圩12至20公里不等,交通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差不适合原址重建。陈路钦介绍,12位老人属于村中的留守老人,年龄偏高,看病不便,干部看望难,但又不愿意离村到镇级敬老院生活。此前,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做通全部老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成功入住新家、得享安乐的晚年生活。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据悉,三联村是江英镇省级扶贫重点村,属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村中大部分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陆续搬离,村中剩留的孤寡、贫困、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日益严重。
为解决村里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去年以来,江英镇驻村干部、村“两委”走访调查,先后与留守老人谈心,征得他们同意使用危房改造专项资金集中修建房子一起生活,镇村两级干部发动群众,调动社会资金进行建房补贴。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一致同意在三联村委会东北面,临近村卫生站的村集体用地建设一所村级居家养老中心以供他们集中居住。
三联村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有效解决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使居住的老人住得安全、出行方便、看病容易,享受到离家不离村的幸福,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有效探索。
江英镇镇长王文东表示:“我镇把农村老人"聚乐居"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立足"集中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邻里互助"的发展理念,注重"道路交通相对方便、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卫生服务优质快捷"的选址原则,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装修格调、统一配套设备"的建设要求,切实为各村相关老人打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得到了社会一致赞扬。”
新闻推荐
日前,市委书记郭锋连夜赶往阳山,看望慰问阳山县江英镇“7·19”事故伤员,并召开座谈会部署相关工作。他要求,要全力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