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890
那边山歌飘过来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水与万物生灵密不可分。因而,河流溪涧也就成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随物赋形的水更富于包容性,更充满意蕴。
怀集向来有“一江两河二十一水”之说,峻岭纵横,河溪众多。其中,中洲河、凤岗河、马宁水等源流汇集成了绥江浩浩荡荡的绥江随南岭余脉倾泻南下,途径怀集县坳仔镇的低丘台地的时候,却一改风格,像羞于出阁的大家闺秀,遮遮掩掩,欲去还留。可就是这一转抹,却收天地灵气,编织了一段别致的山水锦绣——厘江,孕育了“竹中之王”——厘竹,这一种美丽的风物特产。
厘竹,又名怀集茶杆竹,2010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质,成为肇庆市第一个受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
江因竹秀,竹也因江而闻名,厘江厘竹,互负盛名,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美妙的风景线。
厘江,峰回水转,一里一屿,半里一滩。两岸是漫山遍野的竹海,岛屿河滩也是绿荫妖娆的厘竹林,山、水、竹融洽地糅为一体,风清水秀,竹影重重,鱼鸟云集,白鹭翩翩。沿河滩涂岛屿,以丰亨滩为界,上游以鹅卵石滩为主,团团簇簇,布满各色奇石;下游则以细沙滩为奇,清洁明净,金黄橙碧。也正是这样独特的河域生态,让厘江野生的鱼虾蟹贝等河鲜闻名遐迩。
“厘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似乎就是描摹坳仔丰富食材的诗句,甚为贴切。“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这是令人向往的厘江人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厘江河段盛产河虾、河蟹、石螺、塘鲺、甲鱼、鲶鱼、白鳝、角灯鱼、腊锥鱼、青衣鱼、红眼鳟、猪仔钳、白须钳、翘鼻蓝刀等河鲜。据渔业专家介绍,坳仔镇渡头村河段是样貌酷似塘鲺的白须钳鱼在绥江河段唯一的繁衍地;而大浪村河段则是翘鼻蓝刀鱼和猪仔钳鱼这类罕见河鲜的繁衍地。翘鼻蓝刀鱼又名和顺鱼,鱼肉鲜甜滑嫩,最大的约有六七斤重;猪仔钳的样子和叫声都酷似小猪,最大的可达20多斤重;出产自厘江的青衣鱼,属于观赏类鱼种,样貌也与其他河域生长的青衣鱼略有不同,它外形酷似鲤鱼,腹部较为鼓胀,体呈暗青色,小鱼颜色较淡,头的上半部及胸鳍基部有许多不规则蓝纹,体侧每一鳞片上皆有蓝点,鳞片较大,肉质黏胶,十分美味。最大的青衣鱼可达10多斤重,当地人常把青衣鱼肉剁碎,再用其鳞片盛着,以油炸之,炸后的鳞片自然卷曲,把鱼肉包卷起来,这样烹制出来的青衣鱼美味至极。
厘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其缔造了独特的人文。有一些河鲜被民众赋予别名,譬如,白鳝被誉为“生番薯”,即吃起来鲜美爽脆;河虾被誉为“酸菜”,意为厘江盛产河虾,像农家人腌制的酸菜一样多。坊间曾有顺口溜“有鱼不吃虾,无鱼用筷子大把大把夹。”旧时年代肉类食品匮乏,河虾娇小且少肉,不被食客器重,只是到了缺鱼少肉的餐次,才会把河虾视为可以下饭酒的菜品。
厘江河段,逐水而居的农家,枯水期都喜欢在河滩种植番薯藤,种出来的番薯藤蕊茎粗叶少,炒熟后,鲜嫩爽脆,人们称之为“人参”。
清幽的厘江在坳仔这里静静流淌,默默地孕育着两岸的根根翠竹。竹山环抱,层峦叠嶂,漫山遍野。文笋竹也是坳仔镇山上常见的野生笋竹,当地群众喜爱采摘文笋做菜。山上竹笋长出来的季节,又是竹虫盛产的时期,竹虫又成了厘江人家餐桌上的佳肴。“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怀集厘江妩媚也富饶,探秘厘江,这里风情别样。
新闻推荐
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 连山300多名干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
清远新闻网讯(记者/黄剑琴通讯员/连山纪宣)7月18日上午,连山召开领导干部大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组织全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