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评
□李德南
大约是从2012年开始,我在《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读到了马忠的不少文章,后来又陆续接触到他的《诗意的触摸》《文本与言说》《缪斯的守望与回归》《站在低处说话》等专著,觉得他所恪守的,是用一颗心灵去理解另一颗心灵的批评传统。他重视理论的滋养,却没有丝毫的学究气,而是在解读作家作品的过程中从容地说出个人对文学、人生和诸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他的清新、率性、热情的批评文字,还有诚恳、谦虚、认真的批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眼前的《“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这部新著,延续了马忠以往的批评风格,进一步凸显了他的批评理想。
《“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所论的范畴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等,涉及众多清远作家的作品。马忠所面对的,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写作群体,又是不同的文学体裁。以一己之力写作这样一本书,其难度不难想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诉诸普遍,而是诉诸个性、差异、独创、情感、情绪。因此,能否发现作家的真正个性、差异和独创之处,能够真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复杂的情感和幽微的情绪,是研究和批评的重要考量标准。书中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解读都比较熨帖,马忠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的创作经历大有关系。一个有过创作经历的人在介入批评实践时,往往会偏重审美发现,判断作品的得失时所持的往往也是艺术的尺度。
马忠的方法论意识,也有助于他形成个人的批评风格和研究风格。面对这么庞大的写作群体,马忠首先注重的是细读作品,通过阅读的方式而置身于创作者的情景中,体会他们的情感状态,感受他们在生活世界与文学世界里的酸甜苦辣,借此来获得真切、细腻的感受。接着,在细读文本、移情思考的基础上,和作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精神对话。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和中国古典文论所强调的“知人论世”有相通之处。马忠曾以“站在低处说话”来定位自己的批评工作和话语实践,所谓的低处,“一指言说者我本人的身份属社会底层(打工者),二指言说远离学术话语中心,不惹人注目,甚至被忽视。”而关注作为地域意义上的清远文学,展现其“边缘的活力”,是“站在低处说话”的精神的延续,甚至是强化。正如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所指出的,“地方文学也需要批评,不管这个地区的文学是不是中心,不管这些作家作品是不是能够进入文学史,是不是有资格成为博硕论文的课题。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我愿意为我所生活的这个地区的文学鼓与呼。”
“站在低处说话”,试图发现“边缘的活力”,其实也是相对那种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式或教作家写作式的批评而言,是要让自己回归到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的位置上。而在真正进入对话的时刻,马忠又总能适时地将自己对文学的热情焕发出来。热情,这也是批评工作所不能缺少的重要成分。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所塑造的人物,所营造的氛围,是很难完全用知识和理论进行归类的,如法国著名批评家蒂博代所言:“才智只能完成批评的一半”。因此,面对文学作品所着力传达的感情、情绪,批评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才智,还得学会“用感情去判断感情”,因为“只有感情才能判断感情,把感人的东西让精神去做出判断,无异于让耳朵去判断颜色,让眼睛去判断和弦。”同样,只有当批评家有足够的热情,共鸣才有可能发生。、
资讯
9月17日下午15:30-17:00,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清410室)举办讲座,主题为“《读作品记》:文本与历史”。
新闻推荐
清远新闻网讯(记者/赫鹏翀)9月12日下午,清远市法制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清远市在2017年度全省依法行政考评的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