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朱剑敏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马炳华蓝东旭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更好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碧桂园集团”)着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于去年10月捐资约5亿元对清远英德市进行整体帮扶。
在新时期,碧桂园集团的帮扶战略发生了哪些转变?又有哪些创新举措?未来将有哪些动作?日前,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朱剑敏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表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碧桂园集团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守住绿水青山,重点加强村民主人公意识。同时,配合当地政府,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碧桂园集团正在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不断地尝试,希望探索新时代民企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形成一个样本,供其他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企业参考。”朱剑敏说。
搭建基层党建平台
探索“党建1+1”模式
南方农村报:由点到面,从村级帮扶到县域推进,碧桂园集团的帮扶战略发生了哪些转变?
朱剑敏:碧桂园集团对公益慈善和扶贫事业关注由来已久,从杨国强主席创建企业之初便是如此。碧桂园集团的扶贫工作一直紧跟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步伐,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碧桂园一开始是对清远英德市的贫困村——树山村进行精准帮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综合考虑之下,我们选择英德作为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战场,结合集团已有的扶贫经验,发挥“啃硬骨头”精神,采用“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分步实施、连片推进”的模式,将全市78个省定贫困村整体纳入连片统筹,作为碧桂园集团精准帮扶县域推进的试点。
南方农村报:碧桂园集团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在英德的整体帮扶推进工作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朱剑敏:碧桂园集团向来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因此在制定帮扶计划时,我们自然想到了党建在帮扶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比如说“三清三拆”工作中,作为村民,肯定是不愿意拆自家房子的,那作为一名党员,是否可以起带头作用呢?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只着重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略的一部分。我们计划在村里规划出一两百平方米土地,与当地村委和帮扶单位对接,共建党建活动室,以此作为村民精神指导的载体,被帮扶村可以定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开讲座、举办趣味运动会、义诊等。另外,我们还计划请广东省的十九大代表到村里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向村民传达、解读党中央和省的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地入村、入心,把基层党建平台搭建起来,与当地村委和帮扶单位共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此外,我们在碧桂园集团“公益1+1”的基础上创建了“党建1+1”,是指碧桂园集团总部中的一个党支部对接英德的一个省定贫困村。碧桂园集团党委下属有101个党(总)支部,英德市的省定贫困村是78个,完全可以一对一进行帮扶。我们规定,集团总部的党员每年必须到贫困村里待3天,由各党支部组织调研,走访贫困户,结合自身优势与贫困户所需,给予帮助,最后上交工作日志作为考核依据。
增强村民主人公意识
提升乡村内生动力
南方农村报:碧桂园集团在扶贫工作中积累了哪些有效经验?
朱剑敏:在过去的扶贫经验中,我们认识到,村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作为帮扶企业,我们不能大包大揽,不能给钱了事;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企业在扶贫工作中起的是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尽己所能地帮助村民加强主人公意识。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加快相关工作进程。比如,在我们积极沟通下,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的村干部主动将自家违建的建筑拆了,后面工作进展就顺利了很多。
村民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直接受益者,要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碧桂园集团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为有意愿学习的村民提供SSGF现场浇筑建筑工法技能培训,希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掌握一技之长。这一技术是我们近两年研发的,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掌握该技能的工人在市场上也极具竞争力,约可得6000-10000元的月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教育
形成扶贫长效机制
南方农村报:碧桂园集团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何优势?
朱剑敏:碧桂园集团在房地产开发和建设中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和建筑团队,捐5个亿,能做出10个亿的效果。因为我们知道怎样建设更加经济适用,同时保持高水准的建筑质量。
除了基础配套设施外,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和同质化现象,要因地制宜,让每个村各有特色,打造一个连片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示范区。碧桂园集团计划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对村庄进行规划。如英德鱼咀村保留了许多鹅卵石建筑,在乡村规划领域的学者指导下,我们准备将其打造成乡村精品旅游地,发展民宿,形成一条产业链,帮助当地村民致富。预计2018年下半年,碧桂园集团在英德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将能看到初步成效。
农特产品销售是乡村的一大经济增长点。我们计划帮助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农特产品进行包装销售。一则可以纳入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规划中,作为旅游特产;二则可以作为公益礼品或伴手礼作推广,利用集团的产业资源进行帮扶。另外,我们也会考虑将帮扶村的农产品纳入采购交易系统当中。
南方农村报:除了硬件方面,碧桂园集团还为贫困村或者当地村民提供哪些帮助?
朱剑敏: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不能只有外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基本,更重要的是激发内生动力,为他们制定一系列完整的产业模式,让他们形成自发的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理念。同时,要帮助村民形成商业诚信意识,让游客到此只会感受到村里人的淳朴。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当前英德各省定贫困村缺少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为此,集团提出了乡村教师培育计划,由下属教育机构博实乐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从而将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带到乡村。
我们还计划打造一个记忆小镇,将整个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记录下来,因为这个过程是需要被记住的。我们计划明年在英德举办一个全国性的NGO分享会,将助力乡村振兴的NGO组织请过来,一是分享,二是探讨哪些案例可以大规模复制,哪些资源可以整合。
新闻推荐
9月21日上午,英德市召开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决定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经表决,决定任命黄构恩为英德市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