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厕所革命面面观
八宝村探索“以商养厕”模式,由农庄老板负责管理旅游厕所。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王磊
青山苍翠,绿竹掩映。夕阳下,一座仿古建筑矗立在韶关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委曹角湾村头,圆形拱门、白墙黛瓦,幽静淡雅,颇有韵味。“没想到这是厕所,还以为是个景点。”上月28日,前来游玩的陈小姐夸赞道,“外观着实好看,但厕所地面不干净,看上去少有人打扫。”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爆和旅游厕所革命的推进,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尤其是厕所环境大为改观。但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发现,因资金、人员难以保障,乡村旅游厕所往往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受资金、用地限制,乡村旅游厕所的数量也未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建好公厕却无人管
走进曹角湾村口,沿着木栈道前行,“卫生间”的路标指引显见。卫生间是一座两层高的复古建筑,圆形拱门、漏花窗、白墙黛瓦,和曹角湾古朴的客家建筑风貌融为一体。刚竣工不久,门前还残留一堆砂石。厕所内有一间堆放清洁工具的杂物间,男厕内除小便器和蹲便器外,还设有一个坐便器,以方便老人或行动不便的游客使用。但内部卫生与外观不相符,大部分蹲便器上残留着粪便,地面满是泥土鞋印,看上去少有人清扫。“厕所虽小,体现的却是景区的管理能力,厕所不干净肯定减分。”陈小姐说。
“以前的公厕就是个旱厕茅坑,臭气熏天。”上洞村委会书记杨振贤告诉记者,曹角湾村是始建于清初、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客家古村落,由曹上和曹下两个村小组组成,只有400多人,集体收入除生态公益林补偿外,再无其他来源,“两个小组加起来只有一两万元”。2011年前后,村里开始发展旅游,游客逐年增多,2016年曹角湾村申请兴建旅游厕所,2017年上半年建成。
曹上曹下两个村小组共同聘请了一名保洁员,每月支付工资六七百元,除清扫村头的旅游公厕外,还负责打扫、运送村庄垃圾和另外两个厕所的清扫工作。“一个保洁员要打扫那么多地方,工资又低,不可能天天打扫厕所。”杨振贤说。
英德市石牯塘镇石下村游客服务中心旁也有一座公厕,没有男女厕所标识,是6个独立的卫生间,每个卫生间配有蹲便器和洗手池。其中的3个卫生间冲水设施已损坏,无法冲水;大部分卫生间地面散落着厕纸,蹲便器上残留着粪便,其中一间被用来堆放砖瓦等杂物。石下村支书巫经周告诉记者,节假日游客较多,平时少有人过来游玩,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才会用到公厕。“没人管理,平时不得不把厕所门锁上,但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撬开了。”巫经周无奈地说。
“目前乡村旅游厕所一般都达不到国家A级旅游厕所标准。”英德市旅游局资源开发股股长杨凤介绍,对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要求配套设施包括厕所必须达标,如果不达标,旅游部门可采取警告、限期整改或摘牌等措施。但乡村旅游景点一般不是A级以上景区,旅游部门对其只是行业指导,“如果有游客投诉厕所环境差,我们也会受理介入”。
资金和用地困扰多
据韶关曲江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曲江区共新建改建四五十座旅游厕所,其中乡村旅游厕所约20座。“乡村旅游还属于"假日经济",平时游客少,厕所数量尚能满足需求,但一到旺季尤其是春节和黄金周,远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建设资金短缺是一大问题。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乡村旅游厕所建设补助采用先建后补的形式,每座新建旅游厕所省级补助15万元,改建补助10万元。但按照《2015-2017年广东省旅游厕所建设计划》,每年划拨给曲江区的旅游厕所省级补助名额很少,只有两到三个。以2016年为例,曲江区新建改建了26座旅游厕所,其中省补助3座共35万元,市补助7座共74万元,区配套205万元,“区财政压力很大”。
目前,乡村旅游厕所原则上参照国家A级旅游厕所标准建设,“但这一建设标准略高,如A级旅游厕所要求提供手纸和干手设备或措施,这些要求不完全适用于乡村旅游,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资金投入。”该负责人说,建造一座A级旅游厕所至少需要30万元,曹角湾村的旅游厕所花了25万元,省级补助资金远远不够,而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足部分只能由区财政承担或者降低建设标准。
用地难是另一困境。“乡村旅游厕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众多配套设施中的一环。”曲江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乡村旅游厕所一般是和停车场、游客中心等相配套,用地问题往往难以解决。以曹角湾村为例,单纯的厕所占地面积不大,但加上停车场等,需上百平方的地。那里原是一户村民的房屋和竹林,村小组出钱购买其他村民的闲置土地,再与这户村民置换,才解决了用地难题。
此外,乡村旅游点往往是生态、水源或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受一定限制。2015年,英德市石牯塘镇八宝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借助靠近天门沟旅游景区的地缘优势,每年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但商业文化广场的选址让村支书何远星犯了难。乡村旅游鼓励使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但八宝村的“四荒地”位置偏远,村集体又没有闲置建设用地。为此,村委想了一个不得以的法子,计划利用村卫生站前的2亩多农田,把商业文化广场的旅游厕所、商铺等建在机耕路上,农田平整后作为停车场,“只是平整,不用水泥硬底化,不算违规建设”。
“以商养厕”便于管理
为解决乡村旅游厕所资金、用地和后续管理问题,各地逐渐探索出“以商养厕”的模式。
八宝村八宝农庄内有一座旅游厕所,外观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内部干净整洁,地面没有积水和污渍,洗手池也完好无损,厕所前种着两排翠竹,环境显得幽雅。何远星告诉记者,八宝村一年只有13500元的集体收入,建设旅游厕所不仅资金、用地有困难,“后续管理也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去年便以八宝农庄为主体申请建设旅游厕所,由农庄老板出钱、出地建设厕所,并负责后续管理,免费对外开放,旅游部门给予资金补助。“农庄每天都有专业的清洁工打扫卫生,清扫厕所,一天至少冲洗两次。”
八宝村卫生站前即将兴建的商业文化广场也将采取“以商养厕”的模式。何远星计划商业文化广场建成后,把商铺交由私人老板运营,由其负责广场卫生和旅游公厕管理,村里每年还可收益租金7.6万-8万元。“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村集体负担,更便于后续管理,对农庄或商铺来说也起到吸引游客、宣传的作用。”何远星说。
曲江区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区一般有固定收入来源,旅游厕所管理有稳定的经费和人员保障,但乡村旅游大部分没有门票收入,村集体收益很少,厕所管理缺乏经费和人员保障。为此,曲江区也正在探索“公厕+驿站”“公厕+停车场”的“以商养厕”模式,待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时,通过收取驿站店铺租金、停车费用来提高村集体收入,保障旅游厕所管理经费,把旅游厕所纳入驿站或停车场管理范围。“乡村旅游厕所不能一哄而起,要保障管理跟得上。”
新闻推荐
首位个体户加入英德人医志愿者团队。“你好,我想参加志愿者。”英德市人民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联络人微信上,出现了这样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