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有望成为清远外贸新的增长点
“清远味道”如何实现“清香溢远”?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韩玫
通讯员/关清
今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7月,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正式致函同意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输出冰鲜及冷冻鸡到香港,声名远播的“清远鸡”正式获得“供港通行证”。随后,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850只货值近6万元的冷冻原种清远鸡顺利通关进入香港。至此,广东清远鸡首次出口供应香港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清远被定位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也是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建设专项改革试点之一,为清远发展高端精品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凭借着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以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清一体化”战略的带动下,清远农产品“走出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农产品出口已成为当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块试金石,在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如何帮助清远农产品“走出去”,拥抱更大的国际市场,提高清远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正是当下清远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状
农产品出口迎来“机遇”
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70%,农业产值占GDP总量比例近15%,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清远鸡、茶叶、柑桔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原产地证明商标22个,“清远鸡”在天猫、京东年货节获评“最受欢迎年货”。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广州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深入贯彻实施“广清一体化”的清远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用好“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政策成为清远扩大开放,实现“走出去”的一张王牌。
对此,《清远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的“发展思路”部分明确提出,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依托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积极打造两地合作平台,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与此相呼应的是,为推动清远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绿色崛起,阳山已建成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阳山、连州、清新先后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食品农产品注册/备案基地的57家,在广东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11家企业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家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阳山、连州、清新先后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如今,清远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供港食品农产品基地,其出口活大猪、出口观赏鱼和蔬菜的数、重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以麻竹笋产品、红糖、饮料及农副产品为主的清远出口食品农产品,畅销中国香港、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瓶颈
过半“穿着别人的嫁衣卖给客户”
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清远农产品出口早已盛名远播,只是很多清远农产品都是扮演着“穿着别人的嫁衣卖给客户”的角色。
清远农产品的“巨星”——英德红茶,虽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成为全国第一批出口的红茶,但早先是通过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并不能算作清远出口,英德茶企也是近两年才真正取得出口资格。
与此相佐证的是,广州海关隶属清远海关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实际上,据海关统计,2017年清远辖区备案基地出口农产品6.7亿元,远超纳入清远外贸值的3.2亿元。“消失”的数据主要包括供港活猪约合2亿人民币外贸数值,此部分受国家配额政策影响主要经由香港某公司代理出口。
不仅如此,由于国外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比较严格,对经销商资质要求较高且不愿意随意更换,导致清远部分特殊产品采取自主方式出口受限。
以英德市粤北糖业有限公司出口的红糖为例,2017年出口日本约3800吨,占日本红糖进口40%,占中国出口日本红糖90%,但据该企业反映,由于日本方面只接受深圳市某贸易有限公司供货,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崛起
出口导向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不断扩大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加上近年来清远农产业基础日渐完善,清远农产品“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许多长期徘徊在产业链的最底端、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输在“贴牌”上的清商开始意识到自主品牌出口的“机遇”已来,并为此迈向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今年7月一则广东清远鸡首次批量供港的信息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清远海关关员对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850只货值近6万元的冷冻原种清远鸡进行检验检疫,办理输往香港的通关手续。这是广东清远鸡首次出口供应香港市场。
香港食环署专家对天农公司实施现场评审。
据清远海关介绍,禽肉类冰鲜产品供港须经过三道程序:海关等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养殖基地和加工厂进行备案审核;通过审核的企业获取“出口通行证”;香港食环署官员现场评审,供港前经疫病检疫和兽药检测合格后方可生产加工。
除了在供给方面对农产品有着很高的要求,香港市场在农产品的准入资质方面也极其严格。以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为例,其中对584种(类)食品农产品中的360种农药,制定了多达7083项的残留限量标准,这也成为了许多清远特色农产品亟待逾越的“门槛”。
“不仅如此,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大幅抬高进口农产品门槛,特别是作为清远特色农产品的蔬菜、茶叶、禽类产品等出口,更是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该业内人士坦言,也正因如此,清远农业从业人员普遍希望通过出口来验证自身产品的质量。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清商选择苦练内功,主动“出击”。在清远海关大力推动下,辖区企业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工作中,“积庆里”等3家茶企以“零不符合项”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英德红茶”品牌获评“中国茶叶区域优秀品牌”。在生态体系认证的带动下,清远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不断扩大,菜心、芥兰、白菜、豆苗、竹笋、瓜类、食用菌等优质蔬菜源源不断供往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清远供港备案蔬菜基地已由1997年香港回归时的1家,增加至现在的备案种植基地21家、备案加工厂1家。
专家对阳山进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
在农产品自主品牌出口方面也是亮点颇多,2016年,一批由英德积庆里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英德红茶经清远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顺利出境,这标志着英德当地最具特色的“红茶”产品正式具备了出口资格,实现了出口零突破。同年,玉泉园林建设(清远)有限公司种植培育的13棵苗木,顺利出口香港,这是清远苗木首次出口,为清远“绿色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如今,清远已拥有林中宝、松德丰、金富叶、积庆里、蒙牛、天农等一批农产品自主品牌出口企业。
纵深
清远农产品如何“走出去”?
政府带头领路,多措并举帮扶农产品出口
清远农产品“走出”国门,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更要做好“领路人”的角色。清远海关综合业务科副科长杨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结合海关职能,介绍了支持促进清远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措施。
“海关与主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大调研力度,为政府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政策宣讲、实地走访和专门咨询辅导相结合方式,积极谋划搭建农产品出口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清远农产品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杨志强介绍。
清远海关对清远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现场指导。
在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清远海关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以及开展体系认证、实验室检测帮扶等举措,积极助力清远绿色发展。据了解,清远海关利用实验室检测资源,采取“关政合作,企业受惠”模式,搭建清远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清远地区的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工业品及消费品等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检测把关服务。
目前,清远海关已与清城、清新、连州、阳山等县(市区)建立合作机制,并向英德、连南、连山等地拓展。
接下来,清远海关将大力推进农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工程,指导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出口基地注册备案,增加出口品种,实现规模出口,为其后续品牌创建打好基础。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做好GAP、HACCP、ISO9000等认证,加大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设投入,保障清远农产品出口安全。
海关还将打通通关环节的“任督二脉”,畅顺农产品流通渠道。通过出口装运前检验检疫、后续环节实现“多查合一”,推动农产品出口监管“前推后移”,压缩口岸作业环节。持续推进“放管服”,实现农业服务事项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推进线上集成办理。加大涉农企业海关AEO(经认证的经营者)认证力度,推动实现特色农产品通关“零滞留”。积极协助市政府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通过出口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和引进,使清远农产品出口名副其实,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观察
下好农产品出口这盘棋 “落子”人才是关键
出口、投资、消费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清远农产品出口虽占全市贸易出口的比重很小,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优势,使得清远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出口品质和出口潜力,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出口潜力,有望成为清远外贸新的增长点。
实际上,清远尤其是北部三连一阳地区早已瞄准这一市场,提前谋篇布局,着力于打造生态振兴、绿色崛起之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包括出口食品农产品注册/备案基地的57家,在广东各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成为清远农产业的品质优势。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与清远农产业基础日渐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人才匮乏成为了限制清远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农产品的内销,农产品出口要求企业拥有了解国(境)外通行规则、产品标准,从根本上掌握和施行科学管理体系,并能根据国(境)外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以提升产销适配度的专业人才。
由于缺乏此类专业人才,许多希望通过出口来验证自身产品质量的企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推动清远农产品大胆“走出去”,人才是基础和关键,而人才难得便成为了当下对企业和政府的一大挑战。
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笔者建议,首先,对内培养人才应结合清远农产品出口发展需求,加强与省内专业农业院校合作,组织农产品出口相关企业人员、政府部门相关职责部门人员等开展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大清远农业外贸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力度。
同时,借助各种渠道平台,积极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组团赴国(境)外,参加展会,加强交流,拓展视野。在对外引进人才方面,制定引进国际、国内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拨款,为企业招揽优秀人才提供税收优惠,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只有通过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活水,提升清远农产品出口的软实力,才能将农产品出口打造为一个集科研、市场研究、生产管理、加工储运、贸易服务等经济活动于一体的产业系统,通过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企业现实和持续竞争力,下好清远农产品出口的这盘大棋。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韩玫 通讯员/关清
新闻推荐
近日,有几名家长报料说,一名自称是清远市教育局内部人员的黄某某能够“走后门”让他们的孩子入读该市任何一间学校,可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