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茶企建成中央智能茶厂,把人的经验转化为数据的“精准控制”。
“93.92分。”在上个月中旬举办的首届全国红茶加工制作大赛中,代表英德市本土茶企参赛的梁运鹏获得综合成绩第一名,拿下了“金奖中的金奖”。梁运鹏认为,好的制茶师必须具备“看茶做茶”的本事,根据每批次茶青的质量及天气条件等综合因素,考虑不同的制茶方案,最终制作出口感和品质相对稳定的红茶。
而梁运鹏所服务的茶企——英九庄园,目前正致力打造全智能化茶厂,试图通过红茶产业“1+N”(即1个总部中央智能茶厂+N个区域初制加工基地)的发展模式,形成“哑铃形产业联合体”,打通上下游联动环节,规范上游种植环节,发展中游厂区智能化建设,吸引下游知名茶业平台和茶商实现销售,有效解决农户加工和销售的难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企业负责人易振华看来,如今弘扬的工匠精神,必须是现代工匠精神,要大胆引进信息系统,把人的基本经验转化为数据的“精准控制”,是做好茶的核心。
制茶13年从裁判变选手
参加全国级别的红茶制作大赛,梁运鹏是第一次。此前英德市级制茶大赛时,他以裁判身份参与。从裁判变成选手,梁运鹏说,他看重的是比赛对个人的临场考验,“在不同环境中历炼自己,跟全国各地而来的选手们交流学习”。
梁运鹏从24岁起进入制茶行业,已走过13个年头。如今,英德学习制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梁运鹏在英九庄园当技术指导,手下8个制茶工,年纪最小的20岁出头,大的40来岁,一天可以生产干茶近1吨。
“学制茶平均三到五年可以出师,如果悟性高的话,一年左右就可以达到及格水准线了。”梁运鹏认为,用心做好茶的精髓在于领会“看茶做茶”,即根据原料的干湿程度、老嫩程度等不同,灵活采取与之相适的加工工艺。
从业至今,梁运鹏只做英德红茶的加工制作。此次参赛,他接触到一些其他红茶种类的制作者。“像滇红、祁红,制作工艺跟英德红茶都不同。”梁运鹏此前也了解过这些不同种类红茶的加工流程,但没有真正尝试过具体操作。他表示,以后会多出去看看,增长红茶制作的见识。
智能制茶变经验为数据
梁运鹏这样的制茶“老手”,在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加工流程的经验,正被他服务的茶企逐渐转化为具体数据,用于打造中央智能化“精准制茶”。
目前英德全市种茶面积已经达到11万亩的规模,但11万亩茶地中仅有2万-3万亩的茶园种植户拥有自己的加工工厂和销售团队,绝大部分茶农都还停留在种植环节,如何解决农户的加工和销售,打通产业通道,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英九庄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英德种茶规模不断攀升,但种茶户尤其是中小茶农却来不及喜悦,从种到制到销,由于专业分工不够,他们要面临无处加工、无处销售的无奈。”易振华认为,虽然茶是传统产品,但制茶不能死守传统。在感官审评之外,还需要一套科学化的制作标准。他表示,传统的单机单人制作,受天气、制作者经验水平等因素影响,茶叶品质比较难达到稳定控制。通过研制和引进智能设备,把工人的经验转化为数据,实行精准控制,或许能破解该难题。
以英九庄园所在的英红镇为例,50-300亩的中小茶农达80%,占据绝对主力,他们面临的人工缺乏、销售压力大等困境与日俱增。而英九庄园与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英红云岭龙头影投资千万元新建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智能茶厂,年产能达50万斤。企业与茶农的合作方面,可以是“收购茶青”,要求茶农按照公司标准规范种植和采摘,对符合要求的茶青实行保价收购,调动附近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也可以是“代加工茶叶”,公司提供智能化工厂平台为茶农加工茶叶,按市场价收取少量代加工费用,高速、高效、稳定地解决茶农茶叶加工的问题。
目前,英九庄园总部周边受益农户637户,解决劳动就业265人,受益贫困户132户,年户均增收3956元,未来有望解决多个厂区周边就业人数5000余人,惠及农户万余户。
易振华表示,目前该茶企基本实现制茶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智能化制茶已见雏形。通过对智能制茶的探索,其企业可降低大量用工成本。“像一天一吨干茶的生产规模,按传统方式需要18个制茶工,实行智能化生产后,只要8个人就够了。”
按照易振华的设想,未来英德红茶中央智能化生产体系成形后,可在茶叶种植区遍地开花。“根据我们的调查,这套体系最理想的辐射半径是10公里左右,开车要半小时能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采摘下的茶青及时送到车间加工。”易振华表示,茶叶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质量说话。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焦莹
特约通讯员万山河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英纪宣)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近日,英德市开展2018年“公述民评”网上评议活动,邀请广大英德市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