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乡贤创办的达海利科技有限公司连平分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全力助推陂头镇精准扶工作,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2018年9月6日,元善镇醒狮村对口帮扶项目——麻陂南连桥正式竣工通车,解决了麻陂片区1万多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成了深圳南头街道人民与连平人民的连心桥。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田源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全国首个铁皮石斛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三华李产业让连平果农脱贫致富,果农乐开了花。 (资料图片) ■元善镇醒狮村启智书屋一角。自2017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这间书屋每天都能吸引不少周边的小朋友前去借书读书,大家都浸润在浓浓的书香气息中。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陂头镇贵塘村航拍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连平乡村迎来了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本报记者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两年前,周顺利是内莞镇塘兴村的贫困户,经过帮扶,2016年11月,在县城开了一间早餐店,不到半年,她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6433元的脱贫标准,达到了稳定长效的脱贫目标。
油溪镇富乐村发展温氏鸡养殖,为村集体及27户贫困户带来近30万元的年收入,给该村提供就业岗位达30个次。
……
这里是九连山下的连平县,是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2010年,连平县有42个村、6273户、27896人生活在省定贫困标准以下,全县贫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
变化,始于2010年开展的扶贫工作。8年来,深圳南山区、连平县各级部门对贫困户精准把脉,因户施策,采取一户一策促脱贫,特色产业促扶贫,就业脱贫等措施,全力帮扶贫困户摘穷帽挖穷根,才有了周顺利、富乐村贫困户如今精准脱贫的好日子。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在帮扶工作开展前,连平县上坪镇新镇村有贫困户172户。2012年,该村人均收入为4057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收入仅为3222.34元,村集体年均收入为9000元,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缺乏技术指导依靠祖辈流传下来的种养经验分散经营、农产品品质不高、销售渠道基本靠县内零售,而且收获期为了逐利屡屡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2013年,新镇村作为省级贫困村由深圳市南山区财政局等8家“国资口”成员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在帮扶期间,该村引入企业家投入80万元兴建了百亩鹰嘴蜜桃苗育苗基地,同时引入南山区金翠皇宫酒店和新镇村水蜜桃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金翠皇宫酒店的品质要求由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保底价格统一收购社员的农产品,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同时做大做强了品牌,拓宽了农户长效的增收渠道,初步建立了新镇村完整的鹰嘴蜜桃产业链。
截至2016年,新镇村鹰嘴蜜桃、花生、砂糖橘、高粱等种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家禽饲养超过1万只、生猪存栏达到300多头,新镇村主导产值达到500多万元,平均每户因此增收约1万元,农户收入得到了极大提高,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除了上坪镇新镇村,8年来,连平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了犇众森丰华生态源、佳泰药业、王老吉、温氏等省级龙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引导帮扶单位在资金、技术、农业生产资料上大力支持贫困户从事玫瑰、仙草、紫珠、葛根、灵芝、玉米、养鸡等种养产业,由公司保价收购,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脱贫。其中,油溪镇富乐村通过“温氏集团龙头企业+村集体+养鸡大户+贫困户劳力分成和资金投资收益”的模式,发展温氏鸡养殖,目前裕民养殖场已经发展到3座养鸡大棚,年出产成鸡10万只以上的规模,为村集体及27户贫困户带来近30万元年收入,为该村提供就业岗位达30个次。
同时,连平县还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在村里形成连片蔬菜种植,并辐射带动邻村参与,亩产收益达到1.2万元,带动4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元善镇留潭村,通过帮扶贫困户发展“生态养蜂”产业,并建立电商销售平台,户均收入超过2.5万元,实现当年脱贫目标任务。
因户施策脱贫成效明显
忠信镇大陂村村民黄仁辉,由于家里劳动力少,而且小孩患病治疗欠债,造成家庭贫困。跟其他的村民一样,黄仁辉家里也种有两三分地的火蒜。看到市场上火蒜价格的不断提高,黄仁辉萌生了扩大火蒜种植面积的想法。然而,由于蒜种价格较高,每斤需要10元左右,而一亩地需要蒜种200多斤合计2000多元的启动资金,而这2000多元的启动资金,就成了黄仁辉扩大火蒜种植、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拦路虎”。
帮扶单位根据村里种植火蒜的实际,在产业帮扶上想起了办法,先后投入58万元购买8万斤火蒜种,为每户贫困户发放近350斤蒜种,黄仁辉也得以扩大火蒜的种植面积。目前,黄仁辉家的火蒜种植面积大约1亩,每年可以为家里增加6000多元的收入。黄仁辉说,他现在感觉生活好了一点,平时自己在村里打些零工,还扩大了火蒜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光是种植项目就可以为家里增加近1万元的收入。
去年1月5日前,周顺利还是连平县内莞镇塘兴村的贫困户,一家3口居住在泥砖房里。2014年冬,丈夫因肺癌去世。顶梁柱的倒下,给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沉重一击。
2016年5月,周顺利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塘兴村低保贫困户。帮扶单位连平县政协与周顺利多次沟通,了解到她有自己开早餐店的脱贫想法。于是,帮扶单位县政协与内莞镇驻镇帮扶工作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连平县城明珠花园小区暂无早餐店,于是及时在小区内找到了一卡门店,并筹集帮扶资金6.3万元。
2016年11月1日,周顺利的“利姐小吃”早餐店开张营业。据初步统计,到2017年4月27日止,“利姐小吃”早餐店共收入38460元,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6433元的脱贫标准,达到了稳定长效的脱贫目标。2017年1月5日,周顺利提出了脱贫申请。
黄仁辉、周顺利的脱贫,来自于连平县开展的扶贫工作。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连平各级帮扶单位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时,强化分类指导,严格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做到精准施策,确保精准扶贫见实效。
同时,为了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连平县制定了《连平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从财政扶贫开发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免担保贴息贷款,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启动资金不足问题。目前,与县农商行、农业银行及邮储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完成了3715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信用评定;全县累计发放小额信贷笔数及累计贷款金额一共24笔合计87万元。
据统计,8年来,全县核定贫困人口66406人,共筹集帮扶资金超过11.38亿元,户户有帮扶项目,62738人实现脱贫,脱贫成效十分明显。
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连平县实现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振兴发展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连平县狠抓科学谋划,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小康的重要内容,立足连平实际,与市委关于“两个连平”建设的发展大局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
今年以来,连平县还积极做好“1+3”文章(即脱贫奔康、交通、产业、城市),大力推进“两城一带”的项目策划和落地建设工作。目前,东部产业新城10.68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顺利进入PPP项目库,县乡公路和旅游公路2.02亿元的升级改造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中,县城“两路一河”6.8亿元的升级改造工程已动工建设。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将加速连平城镇乡村同富裕、经济社会同进步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经济振兴是基础,脱贫奔康是前提。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连平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结合农业农村实际,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城镇和产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大力补齐农民增收短板,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预脱贫5211户13760人,预脱贫率为79.2%。
乡村振兴,文化兴盛是动力。多年来,连平县狠抓文化引领,着力做好文化品牌、文化阵地、群众文化素质、创文等工作,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以“善”“信”“廉”为内核的特色文化品牌。去年开始,连平县通过举办“发现元善之美”和忠信花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播连平“善文化”“廉文化”“信文化”以及“忠诚信义”的客家精神、家训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今年以来,连平县还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整治提升全县159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加快实施新农村示范村EPC项目,确保今年底30个新农村示范村全部达到整洁村标准,到2020年全部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打造成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样板;立足本地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定位,努力争创一批特色小镇。
本报记者曾俊霖谭绍丁特约记者谢鑫
新闻推荐
插图采采汪玉军最近打麻将赢了不少钱,因为手气太旺,那些牌友就是三缺一也不愿喊他。汪玉军也不生气,不喊就不喊,乐得先享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