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凡
英德市东华镇东升村杨坝组的杨福六,24年来对岳父岳母孝顺有加,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接过来奉养,当地村民都称他为“孝婿”(详见11月1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岳父岳母就是自己父母”。作为女婿的杨福六,这句大实话让笔者颇为感触。乡村有传承传统美德的土壤和载体,更有一大批像老杨这样的积极践行者。与现实生活中口头上津津乐道呼唤美德却不屑于施行的一些旁观者、“理论家”相比,笔者觉得,杨福六的言行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忙而不忘。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忙于应酬,常年与家人聚少离多,一家团圆成为奢望。这的确是当前一些人辗转于生活的真实写照,已成为家庭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而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创业的杨福六放弃上百万的生意”,回到家乡发展,为的是照顾自己和妻子的家人。他的行为,对上是孝行,对下是关爱,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如今,经济条件改善,由于工作或教育需要,许多农村家庭搬进了城里,家里老人自然也要跟着进城生活,平常子女上班外出了,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四周没有以往熟悉亲切的生活环境,表面上是一家团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却也难言安享晚年,成了在城里“留守”的老人。
用心照顾。“照顾老人真的不容易,除了衣食住行以外,特别要照顾他的心情,让他每天快快乐乐的,这样病痛就会少,人也会长寿。”杨福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在外有多累,回到家见到岳父都会笑眯眯的。岳父喜欢喝酒,或是喜欢趁墟,他都予以满足。老杨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份孝心,还是一份细心、耐心、爱心。现实生活中,有些子女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情绪、喜好、欲望等凌驾于家庭之上,自己的诉求压倒一切,时常把坏情绪带回家里,缺乏与父辈沟通的艺术,轻则言语上让老人受伤,重则引发家庭矛盾,让老人平白承受过重的心理负担,晚年生活难言舒心。还有些经常在微信圈里转发孝心孝行的,生活中却不愿意践行尊老美德,让人语塞!
勤于创业。无论是孝心还是创业,杨福六都是表里如一的,是“好女婿”更是“好乡贤”。他带头创办英德市东华兴民农机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具100多台,为周边的农民提供耕、种、收、售一条龙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每次服务不要求预付费,而是等农户取得经济收成时才收服务费,大大减轻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收益。事业成功的杨福六没有忘本,一直带头支持村里、镇里的公益事业,修复机耕路、灌溉水渠、开展新农村建设等。如果说对赡养老人是孝,那么照顾乡里乡亲则是老杨懂得感恩的一腔乡梓情怀了。
“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孝心还是善心,都是我们在新时代亟需弘扬的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让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多以杨福六们为榜样、为镜子、为鞭策,从生活的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让家庭美满,助社会和谐!
本期统筹:焦莹
新闻推荐
新田村架照组姐妹回乡敬老聚会羊城晚报讯记者陈强,通讯员黎秀芳、曾德光、黄文芳摄影报道:记者从清远市英德了解到,当地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