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小长鼓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10日至11日,2018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广东连山金子山开幕,共展出50多项非遗项目。其中瑶族小长鼓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民,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三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己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临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婆诞),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可以像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不畏艰危,来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树,做成了长鼓,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终于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在排瑶祖先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时一同传入,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兴盛。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像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瑶族长鼓的鼓身为木质,两端挖空,蒙以羊皮。鼓分大小两种,大长鼓长1米以上,鼓面直径0.2米,中间鼓腰细7—8厘米;小长鼓长约0.8米,鼓面直径约0.1米。击鼓时常用黄泥浆糊在鼓面上,调节音色,故这种舞蹈也称黄泥鼓舞。
广东排瑶地区的长鼓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将大长鼓斜挂在腰间,左手持竹片击鼓,右手用手掌拍击。表演形式有双人对舞和众人圈舞。对舞时一人领击起舞,另一人对应相合;圈舞时也由一人领,众人合。舞蹈以击鼓时晃动鼓头而带动上身连续环动和半屈膝柔缓起伏的步伐为基本动律。广西大瑶山一带的大长鼓中又有公、母之分。公鼓形同上述,左手持鼓,右手拍击;母鼓形短而粗圆,由一领舞者挂在腰间。领舞者多由村寨中年长的鼓手担任。通常由1只母鼓、4只公鼓组成舞队,由母鼓掌握整个舞蹈的节奏。鼓手为男子,女子持手巾边舞边唱穿插其间。
小长鼓由大长鼓演变而来。通常是2人或4人手持长鼓对打起舞,逢盛大节日,参加人数众多。小长鼓轻便灵活,舞蹈动作花样多,因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时部位高低不同而分“高桩”、“中桩”和“低桩”三种姿势。打法上分为“文打”和“武打”,“文打”动作温和、舒展,“武打”动作粗犷、复杂。还有在一张或两张垒起来的桌子上对打的“打高台”,舞技难度较高。瑶族长鼓的打法各地有别,有36套之多,根据内容可分为:盖房子的、农业生产的、制做长鼓的、礼仪性的和游戏性的等。每套动作都是由慢变快,逐渐形成高潮结束。这种舞蹈以自身鼓点为主要伴奏,也常用唢呐、大锣、大镲伴奏。在群众较多时,常一起伴唱黄泥鼓歌。
□何浓
新闻推荐
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拥有成片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山形千姿百态,又有“第二丹霞”之誉。日前,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