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向民政局工作人员咨询相关政策。
高墙、电网,厚重的铁门,严格的安检……11月23日下午,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在广东省英德监狱内举行。广州市司法局组织来自人社、民政、社工以及7家广州企业代表的团队来到英德监狱,对180多名广州籍服刑人员开展安置帮教工作。
有调查表明,刑释人员出狱后一到两年内是再犯罪高发期。广州市司法局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监狱方面积极合作,近年来逐步探索出包含“社工+志愿者+热心企业+专家团队+X”在内的刑释人员安置帮教新模式。
现场
制衣厂摊位前“应聘”最火爆
11月23日下午2时30分许,一场特殊的招聘、咨询会在英德监狱监区内举行。由广州市司法局组织的来自人社、民政、社工以及7家广州企业的代表,与英德监狱180多名广州籍服刑人员展开了面对面咨询帮教和就业招聘。人社局、民政局摊位前,陆续有服刑人员前来咨询出狱之后社保如何重新续接,以及未进行婚姻登记就入狱但小孩没有上户口等问题。7家广州企业中,既有来自天河区CBD的高新企业、文化传播公司,也有来自增城等区域的制衣厂、汽车零部件公司、酒店用品公司。
接受咨询最火爆的是增城区业盈制衣厂摊位前,现场十多名增城籍服刑人员排队上前打听工作机会,制衣厂老板谭佩芳耐心与服刑人员交流,“他们中很多都是有七八年经验的熟手,合适的出去了可以直接去我厂里上班。”
此次随谭佩芳一同来英德监狱招聘的制衣厂男员工小雷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曾是英德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2000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04年出狱前被谭佩芳所在的制衣厂相中,一出狱就被招到制衣厂上班。“出狱后我在制衣厂工作了14年,目前月薪4000多元。安了家,生活也稳定了。”小雷说,这次换了身份回英德监狱帮教,很是感慨。
谭佩芳说,她的制衣厂近十年来已累计接纳刑释人员20多人,至今仍有五六人留在厂里。“他们经过多年改造,绝大部分都能改过自新,也都很珍惜工作和融入社会的机会,所以没必要区别对待。”而在监狱的劳动改造过程中,很多服刑人员都掌握了制衣、制鞋、五金、电子等一技之长,“很多都是外面难招的熟手,企业看中的是他们的技术。”
背景
解决刑释人员生存和就业问题很关键
据广州市司法局基层工作指导处处长向帆介绍,此次组织团队进英德监狱对服刑人员和临释人员开展的安置帮教活动,从今年4月就已开始筹备。以往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大多是在服刑人员已经出狱后才着手实施,难免有衔接不到位之处,“现在是要做到无缝衔接,在服刑人员临出狱前就要开展融入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帮教。”
向帆介绍,广州每年要接收本市户籍刑释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小部分是服刑时间长,出狱后“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有调查表明,刑释人员出狱后一到两年内是再犯罪的高发期。因此,如何做好这个群体的安置帮教工作,让他们出狱后能够顺利地回归、融入社会,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至于因为生存不下去再次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是需要社会各方合力做好的事情。
“解决他们出狱后的基本生存和就业问题很关键。”向帆称,此次组织多家企业到英德监狱举办招聘会,为临释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让他们一出监狱大门就有安身之处”,能让服刑人员看到机会和希望,对回归社会也更加有信心。同时,此次帮教整合了人社、民政、社工、心理专家、律师等多个社会资源前来参与,能为服刑人员和临释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据广州市司法局副巡视员鲁义华介绍,今年以来,广州市、区两级安置帮教部门组织帮教团到监狱开展帮教活动已有20多批次,接受帮教的广州籍服刑人员达1000多人次。
这种针对服刑、临释人员帮教工作的前移,“效果非常好”。鲁义华称,一方面,社会帮教团(包括服刑人员亲属)前往监所通过时政教育、政策法律咨询、亲情帮教,能够帮助服刑人员及时了解社会信息,感受到家庭及社会的温暖;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到监狱举办临释人员现场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为他们将来回归、融入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州市安置帮教部门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整合了多个渠道的社会资源,能够为临释人员在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申请社会救助、推荐就业岗位、申请创业扶持、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帮助。
探索
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安置帮教新模式
据鲁义华介绍,目前广州在市、区、街镇三级共建立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点)245个。主要为广州市户籍的刑释人员中的“三无”人员和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职业培训和过渡性就业安置服务。通过这种高墙内外的安置帮教,为刑释人员接受教育改造和回归社会谋生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
广州市启智社工服务中心是承接广州市司法局购买的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服务项目的一个社工组织。据启智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李森介绍,专业社工组织介入安置帮教工作,主要负责为广州籍临释及刑释人员在就业、生活救助、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等方面提供安置和支援服务。包括刑释前的帮教、刑释时的无缝衔接、刑释后的服务跟踪内容。
例如在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前三个月,社工就要介入帮教工作,与服刑人员初步建立帮教关系。出狱前两个月,社工要对服刑人员进行促进融入社会的帮教工作。出狱前一个月,还要为临释人员做好出狱前的规划等工作。在出狱当天,要对刑释人员组织接送,避免他们流离失所,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回归社区之后,社工将针对刑释人员的生活需求提供紧密的服务跟踪,提供各种资源链接,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社会,重获新生。
英德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杨评价,广州市司法局组织相关企业深入监狱举办的类似就业招聘会,能够免除服刑人员的后顾之忧,“这种监狱改造工作和社会帮教资源的对接,结合服刑人员在监狱劳动改造掌握的一技之长,能够让他们将来顺利实现转身,靠自己的双手和本事吃饭。”
故事
高新企业老板三赴监狱帮教
广州赛姆科技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袁东红是参与此次帮教活动的一名企业代表。袁东红的公司位于天河区,属于高新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袁东红这是第三次随广州市司法局前往监狱参加安置帮教工作。在前几次的活动中,她接触到几名计算机“黑客”及掌握高新技术的服刑人员。
“与他们聊天,聊的问题都很专业。我听了真的很痛心,他们有这么好的专业技术,却因为走错路犯了罪,在这里服刑改造,耽误了青春。”袁东红曾经与一名年轻“黑客”语重心长地聊天,得知对方有出狱后到她公司找工作的意愿,她表示了欢迎,告诉对方要“凭技术开薪水”。
“我为什么每次都亲自来参加帮教,就是希望捕捉到这些服刑人员的具体需求,看看今后能做些什么拉他们一把,给他们一个把才能和技术发挥到正途的机会。”袁东红认为,这也是她作为一名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如果大家都不参与,都观望,就很难说承担什么企业社会责任。”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吴笋林
通讯员穗司宣
新闻推荐
A02这阵子,广东东软学院党委书记左斌翻阅了大量资料,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原文,到主流媒体、专家学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