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头人民会堂”是村委会所在,其前身是梁氏宗祠。/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梁鸿翥书法作品。
之十五文/佛山日报记者宾水林通讯员梁宇聪
穿越历史的迷雾,总有一些事件留下深深的印记,总有一些人物被铭记。
在三水历史上,梁汝弼、梁鸿翥父子注定是要被铭记的。他们父子双双考中进士,父子会魁不但三水惟一,全省也极为少见;他们为官清廉,是为干员,兴教化,饬胥吏,息夷争,清积狱;回乡后,讲学培养后学,崇文之风永流传。
父子会魁传颂至今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白坭梁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就保留得很好。梁汝弼(1803年~1866年),号直卿,三水白坭岗头人,父亲叫岸然,在家务农,但很喜欢读书,他的居室命名为“耕读堂”。耕读传家是三水人的传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则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很不幸的是,梁汝弼很少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导致家境贫寒,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三水文史》记载,“及长,以授徒奉母。其母性甚仁慈,乐善好施,弼虽日入不丰,然仍力佐之,无所吝啬。母有染疾,弼必亲奉汤药,朝夕不懈。有兄早逝,弼辄抚其遗孤,而至成家立业。”
梁岸然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他对读书的重视,必定影响了他的后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汝弼时年37岁,应庚子科乡试,中第九名举人。5年后,梁汝弼赴京赶考,高中进士。
梁汝弼有三个儿子,其中梁鸿翥成就最高。梁鸿翥(1842年~1910年),号与夔,1882年,时年40岁,应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会试连捷,殿试二甲,朝考一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时人誉为父子会魁。
“在三水历史上,高中进士的人就不多,父子均中进士,只有梁汝弼、梁鸿翥父子了,独此一份。”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父子均中进士,在广东历史上也非常罕见,一直传为美谈,传颂至今。
为官清廉均为干员
按照明清朝惯例,中了进士后,即可入朝为官。梁氏父子也不例外,梁汝弼选为外官,任湖南嘉禾县知县。据史料记载,按照当时嘉禾官场习俗惯例,知县出巡,动辄上百名吏役相随,当时的黎民百姓苦于招待。梁汝弼到任后,革除鄙俗,轻车简从,百姓从此不再受此困扰。
据说,当时嘉禾经常发生命案,案发后每当有株连,“刁顽之辈”则乘机“渔得”,令狱中挤满了所谓的“犯人”。梁汝弼赴任后,立即逐一查清处理,无罪者立即释放,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
嘉禾书院久废,学子无处就学。为振兴嘉禾教育,梁汝弼重新兴办书院,聘请名师教授学子,每遇到寒门学子,经常在生活上接济,于是文风日兴。
而梁鸿翥在翰林院散馆后,被授四川省盐源县知县。赴任时,“仅以一弟、一侄、一仆相随”。梁鸿翥在任时,操持廉洁,即使是贺寿礼金,也不接纳。他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建考棚、桥梁以及屯丁驻房等。所以四川臬司游智开曾多次致函赞誉,认为要把梁鸿翥的名字列入循吏传中(循吏即奉公守法的官吏)。
盐源位于四川西南部,临近云南,彝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苗族、藏族等各民族居住于此,当时“地瘠民悍,每好争讼,时生械斗”。梁鸿翥到任后,振兴教化,让下属努力平息民族纷争,同时他自己勤于政事,“决断讼事,清理积狱,省释诬枉”。任满离开的时候,彝、汉等族之士绅黎民,用彩红挂在轿子上,相送数十里。又请梁鸿翥留下他的官靴,放置在盐源的清官亭上。
到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梁鸿翥被补授为四川省大宁县知县。他在任期间仍以教化为务,设立县学、育婴堂、习艺所等,以启民智。他到任的第一年,大宁就出现了旱灾,五谷不登,饥民遍野,梁鸿翥当即筹集款项到湖北粜米,赈济灾民,百姓方得以生存。
梁鸿翥秉性仁厚,政尚廉平,不增设苛捐杂税,不沽名钓誉。当时,铁路派捐,别的县都借此来邀功,而梁鸿翥则薄敛缓征。卸任时,大宁县老百姓立长生禄牌位于遗爱祠。后来又调任黔江、巫山等县任县令,一如既往,均“便民、省刑、课士、劝农为务”,深得民心。
回乡讲学屡拔人才
既心怀天下,又关心家乡,这是每一位白坭乡贤共同的家国情怀。而梁汝弼、梁鸿翥父子对家乡的贡献主要在于人才培养。
清咸丰初年,梁汝弼以母亲年老为由,返回故里。他从仕途隐退后,回家乡讲学。他受聘于三水行台书院,主持讲学。该书院原设在县城之外,因兵燹而毁,梁汝弼倡导在三水县城中凤岗古院旧址建书院,集资白银7000多两。梁汝弼在此主讲10多年。梁汝弼重振三水文风,屡拔人才,为三水士林所敬仰。
梁鸿翥对家乡教育也非常重视。明新书院就是明证,清光绪乙亥年(1875年),当时梁鸿翥还没有考中进士,与其兄长梁鸿章会集十一乡乡贤,如冼廷瑛、梁绶荣、周树魁等倡议筹款,在白坭华果寺旁开拓出一处空地兴建书院,共筹集白银2000多两,经6个月建成。书院内有鱼池花圃,环境优美。自书院建成后,成为文人聚会的场所,称为文会。可惜因年久失修,1961年被拆除。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翥因母丧返回原籍,梁鸿翥寓居广州,设教广雅书院开班授徒,每年学生300多人,培植了不少人才,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榜眼、清远人朱汝珍也是其门下弟子。
1910年末,他在家乡去世,享年69岁。他曾写了《绿榕轩诗草》《入蜀纪程诗草》数百首,但来不及付印,就被毁之一炬。
新闻推荐
线上线下齐发力,体制机制获创新 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
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清远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业科企技术对接启动会现场。2018年12月7日,由清远市政府、广东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