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国的猪仔又养大了一批,过不久就能卖了。
■位于石牯塘镇的社区芬水新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典型代表。
■林观金在给茶树理枝。
清远英德
上午9点,在英德市石牯塘镇新开的柏仁玩具加工厂,47岁的邓四妹正在和其他的工友姐妹手眼不停地安装着玩具块。时间久了,维持一个姿势有点累,邓四妹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但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她知道,多劳多得,多做一些就能有多一些计件工资,家里两个娃儿的学费、生活费就更有了着落。
自从三年前丈夫突发脑梗塞,邓四妹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原本为温饱她只能四处奔波,如今扶贫车间开进了镇里,她在家门口就业,有了一份稳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和盼头。
自2016年5月开始,广州市白云区对口帮扶英德市35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性收益扶贫等多种扶贫形式,想尽一切办法为贫困户增产创收,帮助他们精准脱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帮扶英德
78个省定贫困村白云区帮扶近半
英德,素称岭南古邑,又称英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重镇。由清远市代管。位于南岭山脉东南部,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接合部。
英德虽是享誉国内的“红茶之乡”,却也有着78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在全省县市排名第二。从2016年起,广州市白云区根据广州市统一部署,对口帮扶英德市的7个镇35个相对贫困村,其中英东3镇11村,英西4镇24村,东西两村相距最远的有150公里,总贫困户有3132户,贫困人口有8578人。三年的时间里,白云区共派出35名驻村干部、3名驻县干部,通过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生事业帮扶等综合措施,促进了贫困户的增收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已脱贫贫困人口为8413人,脱贫率达到98.08%。
扶助模式1
红茶产业助55岁寡母独力养育二孩
说起英德,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四个字“英德红茶”。
眼下正是冬天,并不是采茶季,在连绵不断的茶山上,茶农们拿着割草机,正做着修整茶园的工作,这是为来年春天茶树生长打好基础。在英州红茶厂的茶山上,55岁的林观金跟其他茶农一样,正开着割草机忙个不停,偶尔手臂酸累了,她就停下来歇一会,望一望远处的茶山,再喝一口早上泡好的红茶,仿佛全身的力气又回来了,撸起袖子继续干。
“2008年,我老公去世了,两个孩子里小的那个也生病了,在广州住院花了好多钱,还留下哮喘的后遗症,之后有一段时间的生活,都是靠亲戚借钱、帮扶着过日子。”林观金说,她那时候经常以泪洗面,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四年前,林观金得到一份在茶园的工作,渐渐有了收入,但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教育费用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2016年,广州市白云区驻村工作队与当地镇村研究后,鼓励勤丰、美村、光明、美光四个村委一百多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与英州红茶业公司开展合作扶贫。贫困户以小额贷款购买茶园3年经营权,每亩3万元,可以自我管理或委托茶厂管理,茶青由茶厂统一收购,就能获得经济收入。同时,英州红茶业公司还开通了电商扶贫的渠道,凡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一份英州红茶业公司销售的红茶,公司就捐出2元给贫困户,每凑齐1000元就按排序发放给贫困户。
此外,在茶厂工作的林观金的孩子正值学龄,每年一个孩子就能获得生活补助3000元,基本解决了孩子上学的费用。去年,林观金的危房获政府补助4万元后进行了改造,居住环境焕然一新,林观金才真真正正感觉到自己一家已经踏入了新的生活。
“以前就是一间单房,我们母子三人一起住,厨房就是用防雨布搭了个棚,下雨刮风都没法挡。现在好了,我们住进了三房一厅,厕所厨房都有了。”林观金高兴地说,算上她在茶园打工的收入、各种入股资产性项目收益、种养奖补、就业奖补以及教育补助,家里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4000元,远远高过脱贫线,真正实现了精准脱贫。
今年,林观金的大女儿也已经从职校毕业了,她和女儿都想着,也在茶厂找一份工作,这样,全家人的生活更有保障,未来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女儿不想离开我,不想去远的地方打工,希望能守在家乡,一起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林观金说着,咧开嘴笑得很开心。
■文/新快报记者 严蓉
■图/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新闻推荐
百年老村从“脏乱差”到全国示范村 由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华丽转身看广东美丽乡村建设
俯瞰活石水村村貌。新华社图片据新华社广州1月16日电一座古朴的六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