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岳古村屋顶用刘氏围镇瓦厂生产的古砖瓦修缮,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
袁小燕谢汉超摄
围镇瓦厂烧制的古砖瓦上花纹秀美。
袁小燕摄
头发花白的邓玉平是围镇瓦厂仅剩的几个老师傅,他正在用老祖宗的手艺做砖胚。袁小燕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袁小燕)将从鱼塘里挖出来的泥巴,经过选土、模制、晾晒、烧制、出窑等五大工艺环节,30多道工序,45天的时间,全程均用先祖传承的古砖瓦烧制工艺,纯手工一踏一拍地将现代古建筑修缮必须使用的红墙黛瓦精心打磨,这就是每一块红墙黛瓦的诞生过程。
这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古砖瓦烧制技艺,以传统的方砖、条砖、瓦片为产品。
近日,记者前往刘炬洪家的围镇瓦厂,有幸采访了今年55岁的传承人刘炬洪,他是这一技艺的第七代传人。随后,亲身体验了红墙黛瓦独有的摔土搬砖的制作方法。
诞生盲牛踩稀泥
“我做完剩下的这些泥巴,大概还能做一年,也打算不做了,又不赚钱,又没有年轻人接手传承。”2月26日上午,刘炬洪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再坚持一年多就打算关闭这个传承了近200年的围镇瓦厂。
但是刘炬洪的大儿子刘辉还是想咬咬牙把围镇瓦厂经营下去。
2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汤塘镇围镇村的围镇瓦厂,刘炬洪带着几个50岁左右的工人正在装窑。三个土窑分立在道路的两边。“我们这几个土窑,平时路过的人根本不会多看一眼,因为太落后了,完全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大多数人对这座传承近200年的围镇瓦厂的印象确实如刘辉描述的一般。
整个瓦厂没有任何机械,到处都是堆放整齐的泥巴块砖胚等等。刘炬洪向记者介绍,围镇瓦厂的古砖瓦烧制,一般由3个人完成整个制作流程。一个人负责选土、炼泥、制胚;一个人负责成型的砖瓦坯晾晒、光面油刷、存储上架等环节。最后一个人则负责砖瓦的窑制。该环节的工作至为关键,将决定砖瓦出品品质的优劣,烧窑过程中对火候的把握要十分到位和灵敏。烧完窑后就到最后的出窑环节,该环节将检验砖瓦的出品质量。“火候的大小,出窑时间早晚都会导致砖瓦品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刘炬洪强调说。
谈起古砖瓦烧制,今年才30岁的刘辉也熟稔于心。“制砖泥时,先将筛选好的黄泥土挑入泥塘,根据泥的干湿程度放入适当比例的清水,待清水全部浸湿泥土后,再牵水牛进入泥塘。在牵水牛之前需用布将牛眼蒙住,俗称"盲牛",用布蒙住牛眼是为了让牛集中注意力,不被周围环境因素所干扰,只听牵牛人的吆喝声和牵引方向专心行走。牵牛人站于泥塘中央位置,牵引和吆喝水牛环绕泥塘不断踩踏黄泥土。牵牛人一牵就要持续三天,让水牛在这三天内绕着泥塘踩踏数万步,一脚一踩地直至将泥、水两者混合踩踏出松软且有一定黏性的泥坯。泥坯炼完后,等泥坯的水分稍微沥干一些,就将泥坯分块铲出,攒成一堆,再在中间稍微挖空一个坑,倒入一些清水。清水不能过多,这是为了让泥坯在放置期间能持续保湿,最后用黑色塑料布封存4—5天。让泥坯在密封条件下不断发酵,进行无氧呼吸,让泥糊化出泥浆中的胶粘质,从而使泥坯产生更大的粘合性。密封期结束后,练好的泥坯就可以用来制作砖瓦。这就是"盲牛踩稀泥"的过程。这种做法体现了古时浓厚的农耕文化。”刘辉说。
谈起烧制工艺,做了40多年的刘炬洪滔滔不绝。刘炬洪介绍,古砖瓦的制作主要由选土、模制、晾晒、烧制、出窑五大工艺环节组成。
刘炬洪强调,优良的土质是保证各种砖瓦构件坚实的基础。“烧制古砖瓦要选择黄泥土,因黄土的黏性大,烧干后不易断裂。黄土分为豆瓣土、黏土、白沙土等,其中只有白沙土适合。制作砖瓦的土料也有区别。方砖体积较大,沙石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白沙型黄土可以用于制砖,土中含沙量在三成最为适宜。瓦的体积较小,选用土料的时候,土中的沙石直径不宜太大,含沙量以二成为宜。”
说起烧砖工艺,刘辉觉得有趣的还有使用各种古老的工具。灰板、泥刀、平尺、拍板、泥弓、砖瓦模型等工具都是木质或者铁质。这些工具的使用和制作一致沿用古时遗留下来的做法,工具看上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印记。“用脚踩踏泥坯入模,用泥弓刮砖,用泥刀刷油面,用拍板拍正砖瓦的几个面,当砖瓦成型晾干后,就开始装窑进行烧制,在烧制前要举行一个重要的封窑仪式,当方砖、条砖、瓦全部装入土窑内,在窑外面用泥浆将窑口封住。”刘辉娓娓道来。
传承古建筑修缮需要红方砖和黛瓦
根据《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家族南迁于公元1131年,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广州大梁、从化,继又由从化迁佛冈石角及汤塘一带,最后定址于汤塘镇围镇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刘氏先祖在村子东南方建造土窑,薪火相传,繁衍生息,此处便一直传承着祖先遗留的古砖瓦烧制工艺。
刘炬洪从小看着爸爸和爷爷烧制古砖瓦,也是在围镇瓦厂长大的。1981年正式接手家里传下来的一个窑,断断续续花3年时间,学会烧制的全部工艺。“那时候爸爸给我和哥哥每人分了一个窑,刚开始生意很好,到了90年代生意滑坡,哥哥就把他的土窑让给我,去县城卖猪肉了。”刘炬洪回忆,那个时候应该是围镇瓦厂最辉煌的时候。80年代—90年代,刘炬洪一个土窑一个月可以赚500块钱左右,古砖瓦完全不愁销路。
刘炬洪的哥哥现在房子买了3套,刘炬洪的窑厂却面临倒闭。围镇瓦厂的打砖师傅邓玉平已经70多岁了,带着小孙女上班。他今年都不想干了,刘炬红劝他坚持几天。“这是老师傅,瓦厂的所有工序都懂。一个月大概1000—2000多元。因为离家近,自由,兼顾带小孩,做农活。”刘炬洪解释说。
2月21日,刘炬洪看着正在装窑的工人,不由得感叹:其实我也不想关闭围镇瓦厂。“这两个窑厂至今还存在的最大价值,一是我能传承好我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二是经我制作和烧制出的古砖瓦能应用到不同的古建筑,帮助到他们修复好原本破损的祠堂、古屋村、寺庙等古建筑,重新呈现古建筑的历史风貌。”
2月26日上午,刘辉的妹妹刘敏枝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对围镇瓦厂的记忆更多是好奇好玩,接着是辛苦。“小时候经常跟着爸爸到窑厂玩耍,对窑厂里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砖瓦形状觉得很好奇好玩,也经常用制砖瓦的工具当玩具玩,制作各种不同的几何和动物的形状,常常因自己制作得精美而感到高兴,给自己的童年带来很多乐趣。”
她很感谢这个瓦厂,当时生活很艰苦,一家6口的经济来源全部都靠瓦厂。
在她看来,每当一个地方的祠堂、古屋、牌坊等古建筑用了爸爸亲手制作的古砖瓦修缮完好后,看着爸爸回头驻足遥望,大概知道古砖瓦烧制对爸爸这一生意味着什么。
关于这个即将倒闭的瓦厂,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刘炬洪腿部手术刚做完,仍然坚持自己装窑。“那一次爸爸是撑着拐杖,坚持装完整窑砖瓦,因为装窑很有讲究,在烧制之前如果砖瓦装窑不妥善将严重影响最终烧制的质量。爸爸这么多年来都是亲力亲为,每窑砖瓦都需经过他的手。”刘敏枝说。
现状申请县级非遗
由于自己家里做古砖瓦,所以瓦厂旁边的小房子地砖就是自己烧制的红色方砖。“回南天一点也不潮,吸水性强。自己家一楼都用这个方砖,倒上水,半小时左右就干了。”刘辉说着,便试着往方砖上倒了半杯水,不到半小时,水就被方砖吸干。
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汤塘镇围镇村这一带砖瓦窑厂很多,有将近30多家。现在就只有6家,且只有围镇瓦厂没停产。
据《佛冈县志》记载,1976年以前,佛冈县建材业产品主要有砖、瓦、石灰、木材、竹材等。1976年,全县砖瓦厂从业人员2093人,年产红砖1982万块,产值13.40万元。
史志办编辑何道井已经75岁了。他于1969年—1978年一直在自己的家乡,也就是高岗镇长江村委会水塘村,那个时候还称作生产队的砖窑厂上班。近期也打算写一写佛冈砖瓦厂的历史变迁。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应该是建筑材料的分水岭。“1990年以前,农村城市建房子的主要材料还是自己建窑手工烧制的青砖青瓦。地砖都是红色方砖。1990年开始,因为老百姓经济富裕,开始建楼房,不再用瓦盖屋顶,瓦的市场持续减少。2000年左右,老百姓开始大量使用瓷砖铺设地板和墙壁,现代机械化红砖厂大量开设,纯手工的古砖窑厂的市场几乎奄奄一息。”
刘辉表示,2000年以后,围镇瓦厂的市场就极速缩小。这一两年稍微有点回暖,新农村建设、古建筑修复、仿古酒吧。龙山镇上岳古村修复项目第三期从这里买了1万多方砖。“还有佛山、珠三角等地的老板也向我订购。”刘辉说。
上岳古民居修复项目的相关技术人员表示,之所以选择围镇瓦厂主要是因为其原材料例如高岭土、粘合土及河沙与上岳古村本身的古砖瓦比较接近;焙烧的砖瓦耐候性、强度及外观也比较接近。参考的其它的砖瓦材料,掺有现代低成本粉煤灰或者水泥成型,与上岳古砖瓦差别较大。另外,上岳古村修缮所用砖瓦要求材料地域越近越好,最好是本地传统的烧结工艺,尽量不出佛冈找砖瓦替补。“这样修缮出来才能做到复原砖瓦形制,修旧如旧,细砖穿斗清水墙及明清古朴的筒瓦、布瓦、金玉瓦当等才能体现上岳古风貌。而且,估计该砖瓦烧制工艺至少有近250年的历史。”该技术人员说。
所以,刘辉正在把祖传的古砖瓦烧制工艺申请县级非遗。佛冈县文广新局负责申请县级非遗的工作人员李子良表示,古砖瓦烧制工艺的历史沿革,是中原地区南迁佛冈的历史佐证。县级非遗申请下来,应该会对这个工艺做出适当的保护。申请县级非遗需要向清远市递交材料,大概是4月初左右会有结果。
围镇瓦厂的古砖瓦成为屋村、祠堂、寺庙、故居等古建筑的重要文化印记,韶关藏霞古洞和双峰寨、翁源县湖心坝长安围、广州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等古建筑修缮均选用围镇瓦厂制作的古砖瓦。
新闻推荐
3月1日至6月30日,全县禁渔除休闲渔业和娱乐性垂钓外,所有捕捞作业一概禁止
潖江县城段曾不时出现网鱼现象。(清远日报特约记者黄超贤摄)清远日报讯特约记者钟盛祺近日,记者从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