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府城池图。市图书馆供图
韶关这座古老的城市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韶关属南越。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了岭南全境。随即秦始皇将所占领夺取的岭南地区,设置为桂林、象和南海3个郡,当时的南海郡包括如今的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日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属当时南海郡,韶关自然也属南海郡管辖。
说起韶关古城的历史,恐怕还得从汉代说起,据史书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曲江县,属桂阳郡管辖。当时的治所曲江县城屹立在现在的韶关市区东南面的莲花山下。莲花山下便是古城墙,这里是韶关古城的最早遗址和所在地。
到了三国时代,在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置始兴郡,曲江县便成为了始兴郡的治所。从曲江县变成了始兴郡。
到了东晋时期(公元317至420年),始兴郡的治所搬迁到如今的韶关西南方向。也就是说当时的韶关古城城区从莲花山下搬迁到如今的武江区西河一带。
但是由于城外的武江河水成灾为患,洪水经常冲塌了城墙和城内的房屋。于是,韶关古城又先后迁回莲花山下,即如今韶关市区南郊的东河一带。
直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行政关系又发生变化,释东衡州为韶州。衡州是广东历史上继广州之后出现的第二州,在粤北地区则属第一州。衡州不仅设置的时间早于广州以外的诸州,而且管辖地区也远远大于它们。衡州初置时,领辖如今广东省境内的清远、阳山、始兴三郡和如今湖南省境内的桂阳(今郴州市东部诸县)、平阳(今郴州市西部诸县)二郡,地跨骑田岭南北,版图相当于今广东清远市、韶关市和湖南郴州市面积之和,地域达5.7万平方公里。
韶州的得名是由于城北名胜韶石山。传说舜帝南巡经过韶石山时曾登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特的“三十六石”,韶石山因此而得名。到了唐代,韶州的名字未变。但是,流浪汉一样的城区,直到五代南汉时期(公元917至971年),在东河和西河之间迁来迁去的城区才迁到中洲(即如今市区的小岛地区)。从此,韶关古城便扎根中洲,城区再没发生过变化。
中洲夹在浈江和武江两条河流之中,形成一个小岛。从地形上来看,南门一带显得宽一些,北门一带显得较窄。因此,韶关的一些老一辈人便说韶关的地形是“金线吊葫芦”,是一块风水宝地。
至于韶关得名的来由,则始于明清时代。由于当时城区设立有水陆三个税关收税,来往的商人便称之为韶关。后来大家都这样称呼,才将韶州的大名改为韶关了。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特约记者卢志满通讯员县禁毒办2月26日,阳山县民政局禁毒工作人员深入到七拱镇西连村、桂花村和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