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决定组织开展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工作。(3月4日新华社)
4K高清电视、5G手机、AI虚拟主播……正在召开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再次刮起一股强劲的“数字”新风。伴随信息技术风驰电掣的前进脚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的“黑科技”,也会飞入寻常人家,落到山野乡间,成为不少农民家庭的标配产品。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不仅有高质量发展要求作为坚实背书,更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同向同步。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的牵线搭桥,偏远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可以直通城市商超柜台、百姓餐桌;正是因为有了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工业品下乡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农产品进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双向互通、共赢互利格局才能真正得以形成。开展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正是对“互联网+”三农融合现状的一次全面体检,有助于进一步摸清情况、发现问题,为制定政策、加快发展提供科学而充分的实际支撑。
数字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中激活产业振兴龙头作用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光纤网络、乡村快递为主要支点和渠道,互联网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速度加快、融合程度加深。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较2017年底提升3.0个百分点。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从网络技术的被动接受者、单纯使用者转变为网络经济的主动创新者、价值创造者。以广东清远“乡村新闻官”等为代表的农村“网红”,在成为斑斓多姿网络世界中一抹亮色的同时,也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辟出了一条真金白银滚滚而来的宽广道路。
不过,也应当看到,“互联网+”三农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非但没有填平,在一些地区和领域还呈现扩大的趋势。目前,最大的非网民群体仍然在农村。这虽然与年龄、文化水平和使用技能等有关,但更重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榫卯接口还不够多、市场动力还不够足。突出表现在,一方面,农村电商一枝独秀,数字手段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另一方面,在农村电商中,相对于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渠道还不畅通、体量还不庞大,农民特别是小农户在数字经济体系内和产业链条上的价值分享能力还不够强。
解决“三农”问题,互联网是个好帮手,但也是一柄双刃剑。必须克服“上了信息高速路就上了发展高速路”的片面思维,既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也要避免一系列负面效应的产生。信息惠农,有“面”更须有“里”。对于农村电商,互联网看似降低了品牌和营销成本,但农村土特产品要真想闯出个名堂来,却并不容易。且不论网络世界其实也有等级,搭平台、打广告同样需要钱,即便是万事俱备,但没有绝佳创意和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农产品网上行也很容易遭遇“滑铁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过于依赖互联网的工具属性,而忽视了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基础,那么“互联网+”农业加出的不一定是发展增量,也有可能是轰轰烈烈之后的一地鸡毛。因此,要想让数字“三农”行稳致远,将网络经济的品牌提升效应转化为对现代农业的模式再造、链条延伸和价值提升功能,转化为对农村善治格局的支撑作用,进而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互联网的主人,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新闻推荐
省人大财经委调研清远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努力化解民企遇到的困难 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活力
清远日报讯记者许甜通讯员郑志刚3月5日,省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到清远市开展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