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清远市人民医院开展2019年“全国爱耳日”义诊活动。(清远日报记者李思靖摄)孩子忽然变得“叛逆”,上课不认真听讲,跟他说话爱搭不理,吼几嗓子才动一动……先别急着责骂孩子“不听话”,他可能是真的“听不见”。成年人听音乐也不要太嗨,“耳朵都要震聋了”,这句话可能不止是夸张,而是事实。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也许正在伤害你的听力健康,而耳聋的发生,往往就在不知不觉间。
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市人民医院于2日举行了“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政策”主题义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陈翠芳为我们讲述了“那些谋杀你耳朵的事”。
1、儿童听力下降,及时处理效果很好
“家长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到我们科室来就诊的,约10%-20%确实检查出了问题。”陈翠芳说起,孩子的听力健康,形势也许比很多家长以为的严峻。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超过两千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每年出生的先天残疾儿童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6%,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
而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会听声音才能学会说话和交流,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很多听力问题,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间。陈翠芳曾接诊过一个病例,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男孩,学习成绩总跟不上,老师向家长反应他上课不听讲,家长与其交流也不好好说话爱搭不理,用吼才管用。“他从小到大就不听话。”来就诊的时候,男童爸爸告诉陈翠芳。结果,检查发现,男童患上了粘连性中耳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听力下降。
“先天性感应神经性耳聋、耳毒性药物的滥用、外伤及感染,是儿童耳聋的四大主要原因。”陈翠芳说起。听力下降却在长时间内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的病例,她曾接诊过多起。
“所以,如果孩子经常跟你说"我没听见",家长别大意,不要以为孩子是在推卸责任,他可能是听力出现了问题。”陈翠芳提醒。
她还介绍了几个家长在家检测孩子听力的小妙招:打电话时声音不要太大,让孩子换着耳朵听,如果孩子有时能听见有时听不见,要注意,可能是一侧听力出现了问题;在家看电视,如果大家都能听清,但孩子总是要将声音调大,或者在跟他说话时总是说“啊,你说什么”,也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儿童听力下降,及时处理效果很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能使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与健听儿童一样上学、就业。”她谈到。
同时,小朋友还要警惕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也可导致听力下降。腺样体肥大在6-7岁是高峰期,进入青春期会慢慢回收,鼻塞、打喷嚏、流鼻水、咳嗽、睡觉打鼾、张嘴呼吸等,都是其常见表现,家长发现后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千万注意:孩子患上中耳炎,家长不要随意到药店给孩子买药治疗,耳毒性药物造成的听力损伤终身不可恢复,一定要谨慎使用。药物在人体有蓄积作用,不要因以前用过没有出问题而麻痹大意。
2、听音乐别“太嗨”耳朵真可能被“震聋”
成人听力下降,常见的则是由于中耳炎导致,或是噪音性耳聋。DJ和KTV工作者要特别提高警惕,“耳朵被震聋”,有时候不是夸张,而是真事。建议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听力受损程度与个人敏感性有关,可能别人没问题,自己就出事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要注意,戴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小时内为宜;耳机音量不宜调太大,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50%。坐在车上戴着耳机听音乐或看视频,或是把音量调“嗨”听重金属音乐或摇滚,其实是很伤耳朵的做法。
另外,长期跳广场舞的人也要注意,音响声音别开太大,不止扰民,还有可能把自己“震聋”。陈翠芳接诊过一个病例:一名广场舞领队,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自然的听力衰退,快听不见了到医院来看诊,结果发现是噪音引起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岳超群通讯员彭可明
新闻推荐
叶茂在工作中。侨报融媒记者陈智美通讯员张俊聪文/图想起去年奋斗在葵涌办事处征地拆迁一线的事情,已经回到新区综合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