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路(走过,路过,不放过)
3月23日是第59个世界气象日,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气候有关知识,市气象局组织开展以“太阳、地球和天气”为主题的气象开放日,500余位市民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市气象局方面表示,希望通过自行参观、专家讲解、亲自体验等形式,市民能够更加了解气象工作,并积极参与到全社会防灾减灾工作中去。(3月26日《清远日报》)
气象日开放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适应自然能力大有裨益,理当制度化、常态化。
如今的气候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地球村里颇不平静,科普气象知识应当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所谓“有备无患”,只有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增进防灾减灾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强一点、技能多一点,应对各类“风险”才会更加从容自如。
从这个角度来讲,让科普气象知识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不能“偶尔为之”,而应走向法治化。一方面要将气象科普纳入到公民必修课中,通过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从定点定时宣传教育走向常态教导普及。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短信微信等途径,在普及风雨雷电、阴晴冷暖等气象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气象信息的预警价值,让知识成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应看到,“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气象状态有许多专业术语,普及气象知识也是一门技术活。只有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市民才能明白,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互联网+”时代,现代科学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快捷、传播形式可以更多样。气象科普内容越是生动有趣、越是喜闻乐见,科普方式越是别出心裁、越是新颖直观,这些知识反而越能入脑入心,越能为公众所接受。
所以说,要让气象科普与公众“零距离”,得先换种思维———既要“求新”,寻找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群喜爱的新方式;更要务实,真正“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让出门看天“通俗化、看得懂、用得着”。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意识的同时,把科学的严肃与科普的活泼结合起来,用生动的图画、简洁的文字、优美的故事、有趣的动画,更“潮”、更“萌”地抓住每一个人的眼球,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消除彼此的距离感。
展开来讲,气象知识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加强知识科普的同时,更应唤醒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小习惯汇聚环保大能量,共同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环境而不懈努力。□徐剑锋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融媒体集群黄金资源推介:精准传播、精准服务与品牌共生共荣
昨日的活动现场,清远日报社采访中心副主任吴建登进行了清远日报融媒体黄金资源推介。据悉,2013年5月8日,中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