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琶洲举行。南方日报记者符超军摄
4月9日,以“创新融合·拥抱湾区”为主题的2019中国(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大会发布了《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
笔者在会上获悉,未来,广州将从大湾区城际、区(市)域、地铁网络协同运输起步,向跨层级互联互通、跨城市一体化网络融合逐步迈进,在大湾区打造结构合理、换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推动大湾区内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格局,实现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同时,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到2021年形成1200亿的产值规模。
发挥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力量
打造新“千亿级”产业
轨道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关联度强、技术资金密集、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广州着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广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从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到运营及增值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18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重点企业有超过80家,产业产值规模超800亿元。
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成为广州支柱产业之一,当天的大会上,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广州市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从强化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集聚和推动合作发展四个方面确定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思路。其中提到,到2021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基本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集群的产业形态,规模预计达到1200亿元,力争2023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
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集聚发展,《行动计划》强调广州将按照价值创新园区标准建设白云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探索采用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园区规划建设,探索组建股份制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园区招商方面,围绕轨道交通配套和机电设备、关键部件新材料、系统集成以及检测认证等领域培育和引进项目。
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还将与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地铁十三号线朝阳站周边协同发展形成合力,打造“总部+运营服务+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番禺和花都两地担任的“角色”在于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番禺基地以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城轨车辆整车造修和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落户园区;花都基地以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大功率电力机车修造为支撑,开展现代有轨电车、重载装备以及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的研制。
两地共享研发制造资源,实现错位发展,龙头企业也将进一步发挥对地方产业的引领作用。
针对轨道交通物流产业,《行动计划》提出将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枢纽和节点体系。其中透露,广州将研究制订《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统筹引领全市轨道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在具体的空间布局中,结合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增城西货站、南沙货站、万顷沙货站等枢纽站规划建设,研究制定周边高端现代物流产业布局和物流中心产业园区建设方案,以推进现代轨道交通物流园区集聚发展。
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大湾区城市群将实现60分钟互达
“新时代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为目标,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视野,聚焦大湾区市民幸福出行,依托广州地铁二十多年的实践,持续通过科研创新,打造服务型、引领型、融合型、持续型的四型轨道交通体系,最终来实现三个推动:推动智能服务系统全面升级,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的融合发展,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的升级发展。”大会上,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发布了《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广州2019》报告。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必将呈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据丁建隆介绍,珠三角9市中,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运营总里程达1164公里,规划总里程近6000公里。因此,新时代大湾区轨道交通,将从大湾区城际、区(市)域、地铁网络协同运输起步,向跨层级互联互通、跨城市一体化网络融合逐步迈进,在大湾区打造结构合理、换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并打破壁垒,形成“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格局,实现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公交化”。
广州主动作为,积极引领构建三个体系,实现大湾区轨道交通融合协同发展。一是建立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包括区域轨道交通网层级体系、区域综合枢纽体系、多层级轨道网络融合互联、公交化运营区(市)域快线系统制式等;二是构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技术体系,包括线网关系研究、系统制式、票务清分规则、运输组织、信息互联互通、管辖权规划、资源共享规划、安全应急处理等;三是构建区域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包括规划管控、票制及票务管理、投融资及资产管理模式、立项模式、运营模式、维修维护模式、经营模式、建设管理模式等。
根据该报告,至2025年,通过轨道交通互联互联,大湾区城市群将实现60分钟互达,广州外围城区至主城区80%的换乘将不超过2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55%,实现对广州市75%城市人口覆盖及85%就业岗位覆盖,市民出行将更加绿色、便利、智能。
笔者了解到,此前,国内首条跨市地铁广佛线已全线贯通。2017年,广州地铁七号线西延至佛山顺德段启动建设,同期,广佛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规划获得两市政府批复,提出了“9+2”共11个地铁互联互通通道。而在去年,东莞、中山、珠海、清远、惠州与广州轨道衔接规划已经启动对接并逐步落地。
“可以预见,未来为支撑国家、大湾区及广州城市发展战略,顺应大湾区轨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广州地铁将进入从"城市"迈向"区域",从"多网"迈向"融合"、从"交通配合"迈向"引领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丁建隆说。
技术创新引领“智慧”轨道
广州将建设“智慧地铁示范站”
据统计,2018年广州地铁乘客的平均运距已经从2006年的6.78公里上升到12.95公里。乘客每天花在线网内通勤的时间达到了1—2个小时。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广州地铁日均客流量已经达到910万人次,面对客流,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及互联网技术提升乘客在线网内的体验,为市民提供更人性化的乘客服务,也是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亟待探索的领域。
丁建隆介绍,新时代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特征是“安全、可靠、便捷、精准、融合、协同、绿色、持续”,因此,新时代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要基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先进的多层域感知、数字通信、数据处理、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自主协同控制等技术有效集成,实现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运行控制与管理,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向网联化、协同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
丁建隆表示,广州地铁正构建“1+4”引领型智慧轨道交通,即迭代更新的轨道交通智能平台以及全息感知精准服务、高效安全运行保障、设备智能诊断和健康管理、绿色节能环保等4项关键创新技术,以实现“三提升一保障”,即提升服务质量、提升运维效率、提升运营效益,保障运营安全。
以票务服务为例,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础上,未来广州地铁通过各类智能无感检测设备,捕捉乘客标签特征,结合乘客“画像”信息库,实现乘客“无感支付”,票务设备逐步虚拟化,全面实现乘客出行全过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精准判断乘客站内出行轨迹,后台自动完成系列票务操作,实现多元、便捷、集成的票务服务。而资讯服务也实现与乘客的远程多媒体交互,形成“一站式”智能化的车站快捷资讯服务模式,实现乘客—客服之间的快速、精准的服务响应,为乘客提供更为智能、精准的品质专项服务,更好服务市民。
广州地铁在国内率先制定并发布了“智慧地铁功能等级”体系,作为智能化演进过程中功能等级进阶对照检查的依据。该体系分四级,第1级为基础级,第4级为最高级,内容上选取乘客服务、行车组织、调度指挥、车站管理、运营维护、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6个方面,功能项目细分为22类、80项。
笔者了解到,今年底,广州将建立“智慧地铁示范站”,以数据驱动实现智能化的服务、网络化的协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化的延伸。2025年,10条地铁新线达到智慧地铁第3等级,并启动已开通线路的智慧地铁升级;到2035年,广州地铁全线网将逐步提升为“智能感知、智能联动”的智慧地铁最高级别。
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广州未来将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而广州地铁作为该行业的区域龙头与应用场景提供者,也将全力推动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升级。
“未来,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规模与潜力十分巨大。”丁建隆在描绘该产业发展趋势时表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整体出于快速发展期,根据“十三五”线网规划,到2020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预计将突破8000公里,投资规模超4万亿元,是未来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在区域层面,据不完全统计,在粤港澳大湾区,除香港、澳门外,其余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超2000公里,城际里程合计超1400公里。除建设外,线网运营维护和服务应用需求也十分巨大。广州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大有可为。
此前,广州地铁依托运营线网、千万客流、线上线下粘合的生态圈,联合佳都科技、白云电气发起成立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此后,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此次大会上,又有广州运达、北京鼎汉、佳都数据等22家新成员单位加入该联盟,联盟成员单位达到47家。
据丁建隆介绍,联盟成员单位将不断通过科研创新和产品/服务集成,打造城市轨道交通整体综合服务提供能力,借助资本的纽带和市场化运作,在国内乃至国际轨道交通市场,创建“广州智造”的轨道交通行业第一品牌地位。
此外,日前,由广州地铁牵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建设,已经建成通过专家组验收。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已孵化成立广州运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铁科智控有限公司、广州鼎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正上维机轨道交通科技(广州)有限公司4家产业化公司,累计注册资金达2.99亿元,预计到2023年,实现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丁建隆表示,未来,广州将依托国家科研机构和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两大抓手,以“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慧服务、检测认证、信息服务”为突破口,打造一套集科研创新、场景应用、产品孵化、协同拓展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产业新动能,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生命力,助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把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为立足大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支柱产业。
■声音
广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建隆:
谋划广州地铁与东莞、中山、珠海互联互通
对于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轨道交通的功能一方面要实现乘客两点之间交通出行,推动城市未来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感知技术等,让乘客在坐地铁的过程中能够有更高品质的体验。运营的过程中,我们的建设要更智慧、更绿色,同时也要保证地铁的可靠率、整点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健康良好地发展下去。在广州地铁的新一轮规划中,广州与佛山的地铁系统是完全充分交会的,从佛山可以直接到广州的城市中心。这里需要统一研究、统一的制式、统一的票务政策,需要从技术、管理、规划上进行综合考量,整合各方资源。接下来我们还会考虑广州到东莞、中山和珠海各方面的交通,做到四通八达,又方便又快捷。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弗雷德·塞泊:
通过轨道交通串联高端教育资源和创新中心
我对比了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由众多城市构成,都具有优质的高端教育资源和创新中心。其中,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发挥了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今天看到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规划,让我想起了旧金山湾区,他们通过轨道交通串联起了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世界级企业,为整个硅谷带来了飞速发展。而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很多发展机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个大湾区发展最终源泉是人才,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交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如何实现统一规划,如何推进绿色智慧建设,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做好了就可以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
科技部轨道交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交通大学首席科学家贾利民:
广州地铁的创新理念将引领大湾区产业发展
广州地铁发布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和技术路线图,在中国是头一份。广州地铁能够在保证输送旅客、为市民服务的同时,把它的理念和引导作用辐射到轨道交通整个产业链,这种创新理念无疑会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起一个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我期待广州地铁继续发挥行业带头的作用,整合业内更多资源,促进更多轨道交通线网的互联互通,并推动技术和运营模式方面的融合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南方日报记者余秋亮黄舒旻
通讯员温美春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刘洋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广东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