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架乡党委书记陈卫江(左一)、乡长黄京胜(左二)讨论圩镇升级改造计划。(清远日报特约记者卢志满摄)
升级改造后的秤架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焕然一新。(通讯员供图)
昔日的秤架电影院,破旧不堪。(通讯员供图)
经过改造后,街道干净平坦,人车分流,路灯明亮,秩序井然。(通讯员供图)
秤架圩镇街道未升级改造前,坑坑洼洼。(通讯员供图)春风拂面,花草飘香。
大山深处一隅,圩镇街道两旁的樱花已沾满枝头,白里透红的花瓣随风飘香,像雨像雪飘飘洒洒,让人心醉……
近几年来,清远全市农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县城扩容提质配齐公共服务设施,联结城乡之间的圩镇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镇街道路不如乡村公路”的倒挂现象。
开在这个春季的樱花,孕育了阳山秤架这个森林小镇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希望。
人居环境不如乡村道路不如农村公路
距离县城车程1个小时,人居环境、休闲娱乐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等等比不上美丽乡村,被遗忘的感觉,对于生活在秤架圩镇的居民来说在一段时间里失落感愈来愈强。
现在正在改变。“以前小摊占道经营的现象严重,行人只能走车道边上,现在占道经营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街道整洁干净。”世世代代生活在秤架的钟先生说到近年小镇的变化,连连称赞。
钟先生说,之前圩镇时常有小摊贩占道经营,行人也只能走上行车道,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原来的街道是水泥路面,排水系统也不完善,经过多年车辆的碾压,路面变得坑坑洼洼,雨天积水成潭。”
秤架瑶族乡作为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辖区内有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屋脊”之称的广东第一峰,国道323线贯穿圩镇,是通往广东第一峰旅游风景区的必经地。
国道贯穿圩镇,一方面促进了秤架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据了解,过去的国道323线圩镇段仅有两车道宽约8米,每逢赶集日或者节假日都会造成交通堵塞,因为路边没有停车位,部分车辆还占用车道或人行道乱停乱放,交通秩序相对较差。比如,三级水电站至瑶乡公园段沿线两边人行道仅有1米多宽,高度与路面仅有10厘米,瑶乡公园至大陂村桥头段更是没有人行道。道路两旁的绿化树木因树龄过大,加之受到各种昆虫蚂蚁的侵食,树枝树干逐渐出现枯化现象,成为“空中隐患”。
然而,“镇街道路不如乡村公路”只是秤架圩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清远市对农村大搞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越来越漂亮、“留得住乡愁”,相较而言,圩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愈来愈破旧,对周边农村辐射力度越来越小,居民落差也越来越大。
怎么样才能够让圩镇真正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增强对农村人口的集聚能力,提升街道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呢?
补齐公共设施短板构建城乡联结枢纽
大山脚下,秤架的公共设施短板显而易见,但前段时间,秤架群众兴高采烈迎接一件可载入其历史的大事。
舞蹈、快板、时装秀、武术……今年3月28日晚上,秤架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近400名观众被台上的精彩表演所吸引,不时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秤架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曾经的电影院,它淡出秤架群众生活视野已经将近10年,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座位、舞台、门窗等基础设施陈旧不堪,成为夜间无人敢踏足的角落。
忆往昔,电影院作为秤架的文化娱乐中心,每当放映电影或举办晚会之时,售票区周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据统计,电影院每年放映电影30多场次,举办乡重大节日欢迎会,与外地歌舞演艺团联合举办多场演艺晚会。
今年年初,秤架瑶族乡党委、政府投入90万元对旧电影院进行修缮改造,打造乡民俗文化活动中心,这也是秤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
3月28日晚上,旨在加强以党建引领再加主题方式来宣传党建、普及科学知识及创建全省维稳工作示范点的“善美瑶乡百姓舞台”,作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开馆首场演出正式登台亮相,标志着秤架民族节日活动或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结束了“露天”演出的历史,重新走进秤架群众的生活里。
“善美瑶乡百姓舞台”将持续举办11期,即10个村委会各举办一场,把各村优秀节目在全乡进行展演。活动将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晚上举行。按照秤架的计划,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与文化站融为一体,应该成为群众活跃秤架文化的舞台,成为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紧挨着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的秤架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最能体现阳山县委书记余国平提出的“城有乡有、钱往乡投、人往乡游、物往城流”大格局,以前秤架缺乏执业中医师,看病难成为秤架这个大山一隅村民的一道难题,看中医只能驱车前往县中医院或县人民医院,路远且费钱。
秤架瑶族乡统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各类资源优势,投资180万元在卫生院旁、荒草丛生的地方建立3层高的中医馆,不仅有了住馆的执业中医师,而且带动卫生院的发展。卫生院陈院长说,该院的床位、设备扩张显著,年收入和门诊量实现了双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近千万元投入改造夯实镇街基础设施
秤架面积约占阳山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属高寒山区。如何对山脚下的镇街进一步扩容提质,推进镇街整治工作,不断提升镇街宜居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呢?
秤架瑶族乡党委书记陈卫江说,秤架把该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问题为导向,把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优先制定整治提升工作措施,分期实施推进,着力改善发展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干,努力营造一个富有瑶族文化气息的圩镇环境。
这三年来,秤架瑶族乡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对圩镇进行了升级改造:
2017年投入310万元对圩镇主街道进行黑底化改造和实施国道G323线圩镇段综合整治第一期工程(三级水电站至瑶乡公园段)。
2018年投入257万元实施国道G323线圩镇段综合整治第二期工程(瑶乡公园段至大陂桥段),投入350万元对十里河堤绿道进行拓宽和硬底化,通过打造“森林小镇”旅游产业来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2019年初投入90万元对旧电影院进行修缮改造,打造乡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如今,秤架瑶族乡主要街道、人行道、排水沟、街灯等已经进行升级改造,覆盖了光明路、繁荣路、和平路、商业路,打造一个全新圩镇面貌。经过改造后,街道干净平坦,人车分流,路灯明亮,秩序井然,整个圩镇变得十分靓丽。
秤架在升级改造圩镇的同时,结合开展“六乱”整治,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搭乱摆、乱停乱放等行为,拆除乱搭雨棚30多处,划定摆卖范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禁越线经营,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环卫队每天清扫街道,统一收集运送处理生活垃圾,确保街道保持整洁顺畅。
枯燥的数字、点点滴滴的成绩,焕然一新的背后凝聚了秤架瑶族乡干部艰辛与努力。去年年底,本报记者在秤架采访时就碰到了一件让记者记忆深刻的事情:
当时为改善国道过境的交通问题,秤架要求国道靠河一侧人行道向内缩进5米,沿线所腾出的位置全部用于设置停车区域,但是途经瑶乡公园时,需公园退让1.5米土地。
不料村民不同意,经过多次沟通仍存在差距,记者采访时乡镇干部从下午上班开始一直与村民代表做宣传动员和耐心引导,直到晚上10点多方与村民达成一致———按照乡镇要求实施,公园退让1.5米土地。
“虽然工作相当难做,但是有乡党委和政府支持,我们的"寸土不让"让圩镇新增停车位200多个,这一下子就有效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参与调解的秤架乡美丽办主任范金灶说。
行走在秤架圩镇上,269棵桂花树与86棵樱花树交叉种植,种下才几年的樱花树上密密麻麻地开满了樱花,满树灿烂,如云似霞。
枝头繁花似锦,树下人行道采用统一橘色砖铺设,与道路进行明显区分,并进行了加宽加高和设置盲人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化绿化国道环境中,秤架瑶族乡还注重融入瑶族特色元素,沿线共58盏路灯全部更换为带有瑶族长鼓装饰的节能路灯。“公路拓宽,绿树成行,张灯结彩,年味浓烈,欢乐祥和。”一位在外地工作的乡贤张雪凡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发出如此感慨,“党的温暖阳光照进偏僻瑶乡,政府惠民举措恩泽边远山区,城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造福,美丽乡村让千家万户受益,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聚力发展支柱产业筑梦秤架森林小镇
秤架圩镇升级改造不仅仅局限于圩镇,坐落在广东第一峰脚下,秀丽的风光成了秤架的基本元素。
“升级改造圩镇,是为了打造宜居小镇,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聚集能力,但是一个乡镇没有支柱产业,也吸引不了劳动就业,宜居小镇也是一句空口号。”陈卫江说,绿水青山就是秤架支柱产业的“王牌”,秤架紧紧围绕“森林小镇”旅游大做文章,不仅仅升级改造圩镇,还要利用“广东第一峰”打造河堤绿道观光,推动旅游大发展,并努力打造南药特色小镇,推广南药种植。
从高空俯视,秤架圩镇犹如镶嵌在峡谷的明珠蜿蜒而下,绕着圩镇的秤架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绿带。秤架河河堤从秤架村至杜菜村总长约6公里,秤架的目标在于建设一条以“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为主题的绿道,创造一个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丰富该乡旅游景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秤架瑶族乡把河堤与乡村公路建设、河道水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沿河打造一条绿色长廊,沿途既可以观赏陶江一河两岸秀美风光,又能进行休闲农业体验,有效把观音禅寺、英明古街、大陂村上下街公园、旅游集散中心等景点连成一体,成为大众健身、观光摄影的首选地。”秤架瑶族乡长黄京胜向记者详细阐述了秤架的旅游发展计划。
如今,秤架瑶族乡河堤绿道从三级水电站路口至杜菜村约6公里路面已经全线拓宽至5.5米宽,并实现硬底化。
本报记者行走在秤架河河堤上,夹带着青草、树木的香味扑面而至,2米的绿色骑行道和3.5米的行车道旁边,沿线种植茅竹或各类树木,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路灯正在施工之中。
黄京胜告诉记者,为确保十里河堤绿道沿线流域“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秤架瑶族乡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对河床进行了清理,确保河流畅通,并分段垫石设置小心拦河坝,营造水景观。沿线流域全部村庄在过去三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当中已逐步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各村均安装了排污管和污水处理池,从源头上有效杜绝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
“我们希望河堤绿道不但可以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和净化空气,还可提升沿线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促进土地整治整合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效串联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推动该乡农旅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黄京胜说。
今年,秤架将整合各类资金预计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实施国道G323线圩镇段综合整治第三期工程(大陂桥头至立新三村),同时,建设英明风雨桥、十里河堤绿道连接桥、文卫路、乡贤路和升级改造秤架市场。
“秤架瑶族乡将根据县镇街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遵循规划先行、项目坚持民生优先、融入少数民族特色元素等基本原则,认真谋划整治项目,加强宣传发动,干群参与共治共建,继续加大投入,对镇街进一步扩容提质,不断提升镇街宜居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县委县政府"一年一小变、两年一中变、三年一大变",从而更好地联结城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陈卫江说。
秤架圩镇升级改造在慢慢“开花结果”,发生着一场喜人的变革……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林良田特约记者卢志满王媛婷通讯员伍镓祺
新闻推荐
阳山县税务局组织税收宣传志愿者向群众讲解便民办税方式。通讯员供图南方日报讯(记者/段灿通讯员/卢志满袁小媚)近日,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