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空心化”严重的河头村,如今重新凝聚起振兴发展的精气神。河头村村旁,汕昆高速公路蜿蜒而过。
南方日报记者蹲点河头村,采访报道这座曾经的“空心村”的振兴发展之路。
河头村大量村民回流到家门口的桑芽菜加工厂上班。
河头村与碧桂园集团联合开发的“碧乡客栈”民宿于不久前开业,不少从广佛等地返乡的村民也在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九龙小镇”景区经营农特产品店的河头村村民许广兴告诉记者,店里一天进账最多可达千元。
“九龙小镇”是河头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的开发项目,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
汽车驶下汕昆高速公路,约15分钟便来到我们的目的地——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
4月的清远多雨水,气象部门频发预警。连日强降雨,给蹲点采访增添了不少难度,每天走访下来,记者的衣服、鞋子始终是湿的。偶有放晴,气温升高,阳光也浓烈起来,在田里劳作的村民纷纷穿戴起草帽等衣物防晒。
河头村连片的桑芽菜地引人注目。我们下到田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产业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一座村庄想实现振兴,需要拥有至少一项重点产业,也就是所谓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了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也会随之而来。
我们注意到,河头村的农民正在谋求转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的新型农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角色需要有所改变。由此联想到我们自身,如果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及时转型成为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将会很快被这个行业所“淘汰”。念及此,紧迫感陡然上升。
傍晚,放学的孩童在田间小路上嬉戏,童趣盎然。其中有一名小男孩,他沿着宽敞的村道,走进了一片具有客家风情的民宿群——他的母亲在这里上班。旅游产业为更多当地人提供了另一个“归宿”,而此前他们的选择有限。有选择意味着平等,也意味着要素资源开始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这是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好兆头。
连日来,我们将双脚踩入这里的土地,并用无人机俯拍下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通过观察河头村的发展方式,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产业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既要融入现代元素,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产业与乡愁“齐飞”,一座乡村才能朝着全面振兴的方向扎实前行。
图片: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王聪赫鹏翀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刘洋通讯员黎志亮4月17日上午,英德市检察院副院长陈世兴一行送法到九龙镇中心小学,举行校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