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智。
潘新智(右下一)在开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新技术。
“如今科技日渐发达,我们要敢于梦想,敢于创新。”在提出“为胃肠镜戴上一副无菌手套”想法后的第9年,今年48岁的连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新智获得了“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2010年,潘新智开始萌生出“为胃肠镜戴上一副无菌手套”的想法,经过近5年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装置”模型制作。2018年,他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上发表题为《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及辅助装置的研制探讨》的文章,并申请专利。2019年3月,他终于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从医28年以来,他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断地深化学习,尝试创新。在他看来,医生必须不断创新和追求更高更好技术,来满足充满未知的医疗需求。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杨溢子通讯员曾东武谭碧华
勇创新
为胃肠镜戴上一副无菌手套
2010年,潘新智首次萌生出“为胃肠镜戴上一副无菌手套”的想法。谈及最初产生这一想法的缘故,他表示这与患者的需求有关,“尽管经过了严格的常规胃肠镜清洗消毒,不少患者还是会在做胃肠镜时心里犯嘀咕,提出是否清洗干净、是否会造成交叉感染的疑问。”
“物理阻隔是拒绝病原体的最有效方法,解决胃肠镜污染最可靠和可行的方法是采用胃肠镜护套技术代替常规胃肠镜清洗消毒,相当于给胃肠镜戴上一副无菌手套,使用完毕后更换护套。”潘新智解析。
确定想法后,他开始上网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着手购置制作装置的各类材料,并通过医学情报研究所查新得出国内还没有相同的研究项目。
工作繁忙,潘新智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研究。在研究制作的五年时间里,潘新智的周末时间基本上都是上午构思设计,下午实验测试,每周至少利用10个小时开展研究。
很难想象,在自家狭窄的冲凉房里,潘新智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实验失败、改进、再尝试的过程。“实验时,儿子便会帮我用手机记录实验过程。”潘新智说。
2015年,他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成功完成了“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装置”模型制作。
随后,潘新智开始思考如何向医学界解释装置原理。2018年,他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上发表名为《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及辅助装置的研制探讨》的文章。2019年3月,他获得了“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创亮点
护套装置实现通道“四合一”
“一次性全封闭型胃肠镜护套装置”由一次性外套膜、一次性内套管、一次性五通道支架、一次性镜片、一次性镜片固定套、一次性带喷嘴透明帽组成。
“常规胃肠镜清洗消毒流程包括初洗、酶洗、次洗、全浸泡消毒、末洗等5个环节,每次至少需要20分钟。”潘新智介绍,该装置可以全封闭保护胃肠镜内通道、镜体外表,取代目前复杂、烦琐的胃肠镜消毒过程,简化消毒程序,节省消毒成本和消毒时间,对杜绝胃肠镜检查造成医源性感染、消除戊二醛等有害消毒液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伤害、消除胃肠镜受检者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该装置的一大亮点是将胃肠镜原本承担着注气、注水、吸引以及活检功能的四通道最终合成一通道,并实现互不干扰。“实现互不干扰是其中的难点。”
潘新智介绍,“目前该装置是采用五通道支架实现"四合一",五通道呈三个重叠"Y"型接口,分别接一次性内套管、一次性注气、注水、吸引管,活检(治疗)接口与内套管接口保持零角度。”
目前,该装置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我希望国内有相关的企业能关注这一装置并且实现批量生产,造福人类。”潘新智认为,获得专利并不代表停止研究,目前的难点在于一次性镜片不能100%达到原有镜面的清晰度,他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完善装置。
爱钻研
“在线拜师”结交全国各地名医
在工作之余,潘新智依旧热衷与专业人士探讨医术,进一步深化学习,提升自我。
潘新智参加了“华人消化论坛”这一民间公益组织,该组织每个月会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界华人专家,无偿给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参加北上广等大都市学术交流会的消化科医生讲授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的学术前沿和进展方向。潘新智则将教授们的授课内容整理出来,写成学习笔记,然后分享给全国的网友学习。
《“困难ERCP远程手把手”实况直播笔记》《内镜技术宝典之——〈大圃流ESD手术技巧〉学习笔记》《2018“南方消化国际论坛”学习笔记》……从2016年开始,潘新智创办了“子镜”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了100多篇消化专业学习笔记及电子文章,目前获得国内外7000多名消化专业人士关注。
通过网络结识到不少志同道合者之后,潘新智更是萌生了“在线拜师”的想法。在日常的学术沟通交流中,他结交了全国各地的知名教授,到全国不同的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有梦想
这是创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在潘新智的家中,数十本医学类书籍整齐地摆放在床头储物柜处,方便他随时查阅相关书籍解答疑问。他曾拍摄作品《枕着书本入眠的职业》,获得2017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赛一等奖。
在他看来,一天之中,清晨是思维最活跃、头脑最清晰的时刻,他往往会在早晨时刻发散思维,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难点。
在枕边放一个笔记本是潘新智二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在学生时代,他就有着写日记的习惯,参加工作之后,他便养成了在枕边放一个笔记本的习惯,方便随时记录自身的创新想法以及梳理一天工作的计划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他会利用便利贴记录下零碎的想法及信息,隔一段时间整理归总到他手机里的“潘氏产品备忘录”。
“如今科技日渐发达,我们要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潘新智认为,医生必须不断创新和追求更高更好技术,来满足复杂的充满未知的医疗需求。
在收到专利证书的当天,潘新智就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这是我创新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新闻推荐
潮州古城内的民宿古宅民宿让丰阳古镇旅游热度提升不少。“畔水庭院·大夫第”民宿潮州一家民宿内的客厅从化有不少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