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小铭油画《永不休战》。在1972年的全国美展中,广东共有33件作品参展,当中,三十多岁的汤小铭一人就占了3件,成为油画界破天荒的“单打冠军”。尤其是他描绘鲁迅先生作为“革命战士”形象的油画《永不休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展览结束后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近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是80岁的他首次举办上规模的个展。从他这一批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人物肖像创作及相关草图、手稿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老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和探索深度。
他是这样塑造鲁迅的:通过草图反复修改提炼
1955年,16岁的汤小铭初中毕业,只身一人由桂林到武汉投考中南美专附中。四年的附中,汤小铭非常努力,成绩优异,素描习作获湖北省青年美展三等奖,后又入选全国展。毕业时,中南美专已南迁广州,汤小铭获免试升入广州美院油画系深造。
当时油画系的老师有胡一川、杨秋人、徐坚白、王肇民等名家,有本土成长的,也有留苏或留美背景的。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汤小铭完成了规范而系统的专业学习,不仅油画功夫很扎实,“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也深深植入了他的内心,成为一生奉行不渝的艺术理念。1963年他所作的油画《稻香时节》,已然被理论界前辈迟轲先生陈赞为:“真正表现出一个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完美的油画技巧,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介绍——那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精品。”
1971年,在英德茶场的汤小铭被借调回广州,正好赶上广东省鲁迅纪念馆要恢复展览陈列。按内容编排,需要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馆方于是请汤小铭画一张油画来代替。汤小铭四处查找资料,虽然也找到了一张鲁迅的晚年照片,但面容憔悴,必须重新塑造。他把自己关在斗室之中,画几下,想一想,反复改动,花十几天时间,终于画出一幅素描稿。他特别凸显了病中仍在执笔疾书的鲁迅——膝上盖着一张毯子,背后靠着枕头,画中出现的闹钟、药瓶和厚厚的书籍文稿……画面中心的鲁迅形象,则展现了“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的脸庞,紧握毛笔的双手”,突出“横眉冷对”的斗士特质。
到了油画阶段,汤小铭着意弱化了光线和阴影对比,营造出当时很少见的“冷、灰”色调。正如梁江所说的:“将油画中的"厚画法"和"薄画法"技巧发挥到极致:一大片毯子,用松节油稀释颜料一气呵成扫出,与精准刻画的人物形象及手部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这件描绘鲁迅先生作为“革命战士”形象的的油画《永不休战》,无论是在1972年的全国美展上,还是在2017年出现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抑或是本次展览上,都是最吸引人们的目光的。
后来,汤小铭又创作了水粉连环画《鲁迅在广州》、油画《鲁迅肖像》等,本次展览中,其草图也都一一呈现,鲁迅先生的形象,丰满而生动。
他是这样不懈追求的:“技进乎道”呈现个性
本次展览中,大量的速写、手稿,让人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勤奋与执着。这对当下的艺术家,无疑是一种鞭策。汤小铭自己也表示:“功夫靠练,分寸感要无数次的重复锻炼才能掌握。"技进乎道",每次的精进可让你逐渐接近真理。”
正是因为练习到了随时拿得出、用得上,练成一种直觉的反应,汤小铭所塑造的鲁迅、白求恩、李四光等形象,从油画技法运用的专业角度看,都堪称巅峰之作,达到“自然”的宝贵品质。“他的语言风格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诉求,适度弱化了明暗和色彩反差,按照不同主题需要设置不同色调,安排不同场景和最合适的动态,笔触的张弛、颜料的厚薄和色彩变化构成音乐般的节奏,全画重点聚于脸部手部,最精心刻画之处落在特定人物神态……借用东晋人物画大家顾恺之的说法,这不啻油画版的"传神阿堵"。”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如是评价。
对此,汤小铭也说过:“油画的民族风格与油画作者作品具体的个性风格相关联。当有一批个性鲜明的油画作品和作者在中国出现之日,便是中国油画的民族风格形成之时。”
故他对艺术语言特色上的“中国风”,乃是早有自觉意识的。这对于当下的油画家们,无疑也是极好的启示。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我家住在东华,换作以前,要坐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到市区才能交车购税、给摩托车上牌,而且市区相对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