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乡村新闻官指导服务中心,签订乡村新闻官十大赋能合作项目,上线“数字乡村·V村在线”平台,发布乡村新闻官虚拟代言形象“清清”……5月27日,清远市乡村新闻官现场推进会在英德连江口镇举行,诸多利好举措将助力更好发挥乡村新闻官作用。(5月28日《南方农村报》)
2018年8月,清远市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致力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很多乡村存在对外信息接收相对闭塞的现象,外界“听不到”村里,村里“看不到”外界,容易造成农产品滞销、乡村风气落后、经济发展迟缓等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先锋,新闻官们通过开展“三传一助”,即是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致富,链接媒体平台和电商销售平台,为扩宽农产品销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实践证明,乡村新闻官制度符合农村实际,成效显著。自设立乡村新闻官以后,清远建立了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台账,如芦笋、毛葡萄、清水鸭、太子参、擂茶等一批原先默默无闻的农产品被挖掘出来,经过乡村新闻官播报和全市政务新媒体的集中推介以后,城乡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被打通,产品知名度及销量大幅提升。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新闻治理,打造了一张张知名乡村名片,提高了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能力水平,提升了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清远首创的乡村新闻官制度,不仅带旺了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支乡村振兴、基层舆情引导新力军,是清远在政务传播领域再次输出的“清远经验”。早在这项制度创立之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便将其与内蒙古“草原文艺轻骑兵”的做法并列,作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进行报道。今年5月,在“粤治—治理现代化”2018—2019年度优秀案例评选中,乡村新闻官制度又荣获了“舆论引导”类优秀案例。
毋庸置疑,乡村新闻官制度是鼓励乡村自我发声的创新之举,是构建城乡一体话语体系的积极探索,目前取得的成效喜人。但要让乡村新闻官有更大作为,也不能忽视工作中的难点。比如队伍建设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平台体系构建有待完善整合;政策配套和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新鲜事物仍在摸索阶段,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等等。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乡村新闻官顶层设计和统筹指导,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设乡村新闻官指导服务中心,并在编制上给予保障,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新闻官的潜力,培养一支乡村新闻官网红队伍;签订十大赋能合作项目,有助于提高乡村新闻官服务乡村质量,把乡村的农事信息、风土民情、美好风物更好地传播出去;上线“数字乡村·V村在线”平台,有助于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智慧动力;发布虚拟代言形象“清清”,有助于乡村新闻官线上线下互动,推动乡村新闻官制度更具人格化和品牌化……这些举措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推动乡村新闻官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之必须,也是推动乡村新闻官制度走向常态化、长效化之必须。
乡村新闻官是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情报员、服务员,是打通城乡话语体系的连接器。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广大乡村新闻官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新闻推荐
鲁凡2019年,英德市共安排重点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487.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96亿元;截至5月中旬,4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