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陈伟东在龙颈镇石马的家里保养石头。
《金鳄送宝》
《栋梁》
《红梅傲雪》
《母爱》23年的积累,村民陈伟东在当地的“藏石圈”已小有名气。各地买家闻风而至,出价数千元、上万元不等,只为买他手上的一块石头。“你疯啦?有人出高价你都不卖?”面对村民的质疑,陈伟东苦笑,将一个不被人理解的爱好坚持数十年,确实挺疯的。
床上床底都是石头
清新区龙颈镇石马墟有座石桥,滨江穿流而过,村宅沿江而建。“他家有不少宝贝。”村民们指引,陈伟东的家就在桥头。
“哪有什么宝贝,都是捡回来的"破烂"。”眼前的老伯正是陈伟东,身材瘦小,目光灼灼有神,长寿眉搭在眼角,笑起来一团和气。家中的14扇藏柜内,近千块藏石分类摆放,他环顾一周说,“当初我当宝捡回来,大家说是破烂。现在却又改口称宝贝了。”
1996年,陈伟东在滨江边捡到一块黄蜡石,手掌大小,造型奇特。几番把玩,角度变化,他惊讶地发现,手中的石头像极了一具“佛头”。佛主张因缘而生,倍感投缘的陈伟东也随心而为,开启了“藏石”的新世界。
“当时就像着了迷一样,顶着毒日头在河边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陈伟东回忆称,当时村民们笑自己“傻子”,老婆也称其“疯了似的”,并下了禁令———人和石头,只能有一个进家门。
“耳旁风”的陈伟东索性搬了出去。高峰期时,他的单间宿舍藏满了石头。“柜子里,过道旁,床上床下也是各种石头。”坚持做自己,一开始注定是孤独的。后来,陈伟东撒了个善意的谎言向家人争取理解,“奇形怪状的石头都是不可再生的,终有人会发现它们的价值。”
“每块石头都有故事”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我有石头,也有故事。”6月2日,三两好友齐聚陈伟东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藏石背后的故事。
2000年前后,陈伟东与家人返回南冲祖宅,听闻附近在开山取石,两眼放光的他决定去外围看看。道路崎岖,他弃了摩托,步行进山,在一处石坑内发现一块少见的“花蜡石”———龙颈水系发达,山中的黄蜡石、白蜡石在自然的作用下,呈现独特的花纹。
“少说也有百十斤。”陈伟东掂量了一下,顾不上返程叫人,环抱石头调头就走。2公里的山路他走了近3个小时,后又独自装车,驮上摩托车晃晃悠悠地开回去。
还有一次,陈伟东与好友沿着清新石潭进入阳山地界,在一处偏远的村子寻得一方奇石。正想办法运走,闻讯的村民手持家伙赶到现场。“见外村人四处翻找,误当贼了。”陈伟东苦笑,虽道明来意,但村民们无法理解“破石头”有什么好收藏的,咬定他们定有别的用途。后来几经商量,只得以高价买走。
“这块石头是在大坑尾旁的浅滩找到的,那块是我们几个朋友花了几天从山涧运回来的……”,在陈伟东的坚持下,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藏石”的圈子。望着日益增多的石头,他向参观的人介绍,“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有故事。”
朋友们发现,随着藏石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陈伟东渐渐不再提石头的价值,而是藏石的故事。
买家找上门,他却不卖了
家有“宝贝”越传越疯,各地买家也登门而至,出价数千元、上万元不等,只为买他手上的一块石头。买家多了,家人们也改观了对陈伟东的看法,不仅“禁令”解除,还允许他在家中腾出一间卧室藏石。“好日子来了。”
不过,眼尖的村民发现,陈伟东家的藏石越来越多,卖出去的却不见一块。“你疯啦?有人出高价你都不卖?”面对质疑声,陈伟东苦笑,将一个不被人理解的爱好坚持数十年,确实挺疯的。
他解释道,小时候日子苦,低矮的房屋虽然不大,但黄蜡石和黄泥砌成石壁,冬暖夏凉,是儿时的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后来长大了,滨江上游的山涧小溪又成为少年兄弟的娱乐场,三两知己、下河摸石,摸起来的是石头,藏在心头的却是回忆。
入夏时节,龙颈多雨,没法下河摸石,陈伟东就在家中为石头做保养。“下一块”,陈伟东一声示下,一名朋友从藏柜内取出藏石,另一名则将“特制油”装在陶瓷器皿内,友人之间分工协作,端坐中央的陈伟东擦拭着宝贝。
“每半年保养一次,如今已用掉近50斤特制油。”“身价”暴涨也意味着开销增大,陈伟东仍日复一日地坚持自己的爱好。陈伟东家客厅门口,挂着一幅字,是友人临摹转赠的诸葛亮警示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就是我目前的心态。”陈伟东明白,作为一名务农人,自己真正值钱的,不是石头,是每块石头后的各色故事,是坚持藏石23年的乡愁和情怀。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樊乾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邱炜民吴明
新闻推荐
清远市清新区法院尝试“指尖上”办案 微信送达诉讼书 让当事人少跑腿
南方日报讯(记者/贺欢通讯员/韩雯)开庭在即,当事人却远在国外,这案件该怎么办?近日,清远市清新区法院首次通过微信送达的方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