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九龙镇桑叶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达3600万元。
日前,英德市九龙镇举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组织镇干部、各村支书、村民代表等人员参观当地农综改、土地整治、农业产业项目示范点,希望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助推全镇振兴发展。
2018年以来,九龙镇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打造规模化、产业化农业项目,深入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项目。目前,全镇已整合土地约5.2万亩,新种植的水果品种超过10个,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如粉蕉、鹰嘴桃、芭乐果等。全镇已经实现了三月赏花、七月品桃,一年四季有水果可供采摘的良好局面,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镇整合土地约5.2万亩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九龙镇曾是砂糖桔种植大镇,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曾辉煌一时,带动无数农民致富,高峰时期种植面积达8万亩。然而近年,受黄龙病影响,九龙的砂糖桔收成锐减,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不少果园被丢荒弃种。
面对砂糖桔患黄龙病造成农户收入锐减,甚至颗粒无收的困境,九龙镇党委政府于2016年制定《九龙镇农村土地整理方案》,开展土地清理工作,每个试点村(居)约投入15万元用于沙糖桔病树清理和土地整理,并根据“一村一品”的规划开展农业种植。“要实现产业转型,将丢荒的砂糖桔果园清理是第一步。”九龙镇常务副镇长陈国球表示。
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九龙镇坚持“以奖代补”模式,鼓励各试点村组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力求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定并实施《九龙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以奖代补方案》,向各试点村(居)经济合作社的种植试点项目(35个)予以奖补近500万元,平均每个试点项目奖补约14.3万元。
目前,全镇已整合土地约5.2万亩,其中完成高标农田建设面积约2.7万亩,完成英德市耕地整合治理的面积2000亩,扶持了鹰嘴桃、芭乐果、澳洲坚果、莲藕、苹果枣、葡萄、辣木和中药材等一批规模种植的集体项目,“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目标已初见成效。
新兴农作物如雨后春笋
土地整合治理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通过土地整合,把各家各户零散的土地统一起来,按集体、农户的诉求和意愿开展适度规划农业产业项目,既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陈国球表示,土地整合治理后,部分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手中,开展特色农业项目,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或务工。土地整合治理后,土地流转租金较以往大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的农业产业项目收益良好,让村民既能获得土地收益又能“家门口”就业,甚至带动村民一起开展种植,有效激发广大群众开展土地整合治理的意愿。
土地整合治理的大力推动,也让各种新兴农作物如雨后春笋般在九龙镇萌发。如寨背村以前家家户户都种有果树,因黄龙病的影响,砂糖桔逐年失收,土地也渐渐丢荒。“土地丢荒后,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寨背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凤仙告诉记者,2017年,该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以“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动村民将土地入股村经济社,由村集体实行连片规划发展,建成粉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和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寨背村粉蕉项目的成功例子激活了其他果农的积极性,纷纷与粉蕉种植专业合作社沟通交流,带动寨背攸竹园600亩的种植、新田村正寨组1千亩粉蕉种植、石角村根竹园500亩粉蕉种植和乌石村西岭组200亩粉蕉种植等。
河头村以桑叶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农户发展桑叶产业,成立英德市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对桑叶产品进行深加工、统一销售并打造品牌,以产品包装设计、印刷和与电商平台产销合作的形式对产品进行推广销售。目前,九龙全镇桑叶种植面积约3000亩(其中河头村1500亩),亩产约500公斤,年产量可达1500吨,按加工成品12元/斤计算,年产值达3600万元,成为九龙镇农民致富一条新途径。
据统计,九龙镇新种植的水果品种超10个,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其中粉蕉种植3500多亩,鹰嘴桃种植3500亩,芭乐果种植2000亩,澳洲坚果种植1000亩,柑橘种植15000亩,青枣种植500亩,三华李种植300多亩,嘉宝果500亩,葡萄200多亩,桑果(桑芽菜)种植3000亩。九龙镇通过土地整合治理与农业产业种植,带动了九龙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旅结合发展。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黎秀芳
新闻推荐
白灼笋冰镇朗沙笋拼秋葵粤菜师傅食在南海“从前人们出外采买全靠坐船,一碗鲜甜的朗沙笋粥就是劳累旅途中最大的安慰。”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