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日报讯记者陶奇通讯员冯清华在英德市白沙镇106国道旁,有一家不太起眼的木雕工厂,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木头。木匠师傅李启浪观察每件木材的特点后,经过巧思设计,再进行一番雕琢、打磨和加工,最后一件件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工艺品就这样诞生。
李启浪是当地一位“80后”的木匠师傅,浸淫木雕行业已有近10年时间。他从小就对各种木材感兴趣,放学后经常跑去附近山上捡木头。2010年,李启浪在广西旅游时,发现一间小小的木雕作坊,出于对木头的喜爱,他看到作坊中一个个独特的木雕作品,爱不释手。李启浪于是决定在作坊中当学徒学习木雕。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李启浪一学就是三年。他开始从基础学起,绘图、刻毛坯、剔毛坯、修毛坯、打磨、抛光……为了尽快上手,他几乎每天在作坊里练习到深夜。
2013年,顺利出师的李启浪离开广西,来到福建深造木雕工艺。在当地闯荡了一年后,他才回到白沙镇开办了一家木雕作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当时师傅告诉我,应该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的木雕技术,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木雕技术才算小有所成。”李启浪说。
在李启浪的作坊里,陈列着许多的木雕作品,雄鹰、梅花鹿、水牛、佛像……每一件作品都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李启浪说,这里没有一件工艺品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块原材料都各有特点,根据原生木材进行设计加工出来的才算是一件有灵魂的工艺品。
在众多作品中,最让李启浪满意的是雄鹰。“像它的翅膀、嘴和爪要雕刻出力度感,体形要有线条感。”为了雕刻出“真实”的雄鹰,李启浪还多次跑到广州野生动物园里,观察鹰的生活习惯、动作和神态。
随着木雕技术的不断提升,李启浪的知名度和生产量越来越大。如今,作坊的面积已从刚开始的数十平方米发展到占地近700平方米。订单从周边乡镇的商铺、企业发展到韶关市竹林寺,年销售额近80万元。
木雕对外人可能会枯燥,但对于李启浪来说,它不仅是一项谋生的手艺,更是他生活快乐的源泉。“上山寻找木材就像寻宝一样,雕刻作品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李启浪说。
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在2008年6月7日,木雕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启浪说,如今这种传统的手艺越来越少年轻人去传承,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陶奇昨日上午,清远市生态环境局英德分局发布了《广东广康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边空气和水体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