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英德市东华镇鱼湾村委会的三楼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这是广州无线电集团驻鱼湾村扶贫工作队打造的扶志扶智平台——鱼湾夜校。该夜校以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扶志扶智开展红色讲堂、成人高考课程培训、技能培训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工作。
“夜校”提高当地村民学历
鱼湾村位于东华镇鱼湾墟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也是英德78条省定贫困村之一,有贫困户共123户325人。今年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以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扶志扶智,打造技能+学历+就业(再就业)模式平台——鱼湾夜校。
“打造这样的平台主要是想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当地群众的技能和学历。”广州无线电集团驻鱼湾村第一书记兼队长高建辉告诉笔者,鱼湾村临近清远华侨工业园和京珠高速,村民务工就业的意愿较强,但苦于缺少相关的培训平台,难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而鱼湾夜校的成立正好弥补这一缺口。据介绍,鱼湾夜校将针对当地村民的需要,开展综合讲堂、红色讲堂等内容。通过扶贫、红色文化、安全、村规民约、创新创业等课题来提升村民素质,以文化人。
另外,鱼湾夜校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帮助村民提升学历,提高技能。高建辉表示,夜校采用每年秋季入学模式,学历提升以成人高考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并根据清远华侨工业园的需求开设环保监测、计量检测等专业。为当地村民提供成人高考高起本、专升本考前咨询,并开展成高课程培训。今年9月将开展首期的成人高考培训。“以前村民想提升学历必须到外地进行学习,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学历提升,而且还有一定的报考资金补助。”
目前,鱼湾夜校已开展务工知识培训、安全意识培训、扶贫知识普及、广州无线电集团携手6高校下乡促扶贫等活动10余次;青年课堂、三下乡座谈等10余次;电工、育婴师、电商员培训4次,有效地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综合素质。
以文化人提升贫困户技能
鱼湾夜校是扶贫工作队开展“扶志扶智”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扶贫工作队协助教育部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校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帮扶期间,累计对鱼湾村193人次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全日制高等院校(大专、本科)实行生活费补助,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杜绝贫困户子女出现因贫辍学的现象,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全面落实享受教育政策,至2018年底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55万元。
另外,扶贫工作队还携手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等6所高校,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融入扶贫扶志扶智主题,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系列活动,形成“以文化人”氛围,通过教育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攻坚脱贫。
在技能培训方面,扶贫工作队根据在家务农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意愿,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鼓励贫困户参与到清远麻黄鸡、清远黄牛养殖产业帮扶项目建设中,采取集中发放现场培训的方式,提升贫困户养殖技能,保障养殖收益。
目前,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已覆盖在家从事农业劳动的贫困户71户,累计参加培训人数达144人。并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成员参与各类技能培训与专场招聘会,大力宣传就业“奖补”政策。
当前,鱼湾村2018年就近务工或外出就业共72户79人,其中有稳定务工收入人员47人,有效保障了家庭经济收入。贫困户胡元望此前外出打工时遇车祸,导致左臂高位截肢,全家劳动力只有他一人。2017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胡元望开始尝试养殖蜜蜂,到2018年底已繁育30余箱,并带动邻里2户养殖10余箱,收益约7000元。今年的养殖数量有望达60箱,预计收益25000元。
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谢绍娟
新闻推荐
电商发展“英德模式”渐成 第四届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峰会在英德举办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曹菁通讯员黄振生)8月8日~9日,第四届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峰会在广东省英德市成功举办。本届峰会由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