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连樟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里建有颇具规模的蔬菜大棚及“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受访者供图
张雪凡(右)爬山涉水核实产业扶贫奖补有关情况。受访者供图
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一扫关注
富有设计感的村头牌坊、整洁干净的村道、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从无到有的文体设施、忙碌的扶贫车间、颇具规模的蔬菜大棚、顾客盈门的农家乐、贫困户们刚搬进的新家、日暮时分的广场舞……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在清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用了短短三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凤凰涅槃,焕然一新。
“连樟村过去穷得有名,脏乱差突出,现在今非昔比、欢声笑语。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目标。这里还拿到了"2018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曾经以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身份在此奋斗的张雪凡,十分自豪地说道。
黄剑琴清纪宣
“以党建解心结”激发村委干部和贫困户干劲
2016年5月中旬,在清远市直机关工作的张雪凡主动请缨并受命进驻连樟村,开始对这个偏远山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那时的连樟村,比张雪凡预想的还要差: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平时不住在村里,有“重要工作”才偶尔回来;党员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60岁以上的老党员人数接近一半;村庄四面环山,远离圩镇12公里,全村2200多人分散在33.8平方公里的17个村落里,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到自然村的道路几乎都是泥土路,村内污水横流、垃圾满地,村里经常停电,没有一盏路灯;全村没有宽带网络,部分村组手机很难打通甚至完全没有信号;受黄龙病害侵袭,砂糖橘产业全面萎缩,村庄失去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架构形同虚设,村委会集体收入甚微;贫困户们大部分住在墙体开裂的危房里,生活环境很差,收入门路少,许多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更让他感到难以解开的是贫困户们的“心结”。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对镇村干部冷眼相待,对扶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对改变生活状况持有怀疑态度,“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都让他更加困惑和焦急。
既然是思想上的问题,就要从思想上解决。在帮扶单位清远市委办、市府办的指导下,连樟村党总支部开展整顿,“以党建解心结”。张雪凡积极协调镇村在整顿和提高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方面下大功夫。他通过调整村“两委”干部队伍,大力发展致富能手、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号召多名拥有大专学历的青年回村工作,有力解决了村“两委”干部队伍弱化问题。同时,他带头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村“两委”干部工作纪律,多次组织参观学习,提升了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配齐配强班子的同时,班长张雪凡经常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走访贫困户。每到一户,张雪凡都认真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与他们唠家常、交朋友。他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的情况和诉求,切实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力求做到精准施策,不敷衍马虎,更不摆官僚架子走形式,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切关心,真正看到脱贫的希望。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扶贫工作队员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有一次为帮助一名困难群众做伤残等级鉴定并领取相关补贴,他们来回10多次奔波于村与镇、镇与市的数十公里山路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7年初,连樟村党总支部摘掉了后进帽子,并在2018年9月成为英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新上任的村支书陆飞红也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入选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推荐候选人。
探索多种产业扶贫宁静小山村“旺”起来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张雪凡开动脑筋,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
他借助碧桂园集团、广东平甫村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公司、广东慢点生活茶叶公司等企业支持,引资建设仙草公园和千亩茶园,发展灵芝、药材等林下经济以及果菜茶产业园;利用企业帮扶整治高标农田,集约土地发展甜玉米、优质红薯等经济作物种植。
他积极争取挂钩扶贫单位的支持帮助,通过加强与农家人农业发展公司的合作,筹资建成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并推动建设连樟村农业科技示范园。支持帮助建起红心蕃石榴种植基地,探索特色水果发展途径。从实际出发,通过支持种苗、肥料以及帮助扶贫贴息贷款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扩大麻笋竹生产,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他大力落实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项目,发展资产性收益,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2018年分红增收人均超过1900元。他结合“万企扶万村”扶贫行动,争取帮扶单位捐资建成扶贫车间玩具加工点,通过“造血型”项目使村民既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务工收入,又解决了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问题。
去年底,连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和各地人士慕名而至,往日宁静的小山村变成了游人众多的热门景点。张雪凡协同市镇村各级抓住时机,结合创建文明村镇,顺势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另外一条路子。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强化规划,加大“三清三拆三整治”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建设农家乐、特产街、观光茶舍、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以及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还推进乡村振兴学院、村史馆、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气象观测站和河道整治、绿道等建设。另外,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嘉宝果、百香果、桑果及坚果等观光采摘类水果,促进打造精品路线,开发旅游商品,鼓励村民规范接待游客。
眼下,连樟村成为游客打卡新“地标”。看到家门口有了挣钱的机会,年轻人开始陆续回流……
舍“小我”献“大爱”
不忘初心再出发
“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勇敢追梦。”这是张雪凡入村的初心,但是,达成这一初心谈何容易。回首过去,对家人的亏欠让他愧疚不已。
2017年,张雪凡的驻村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他日夜奔波于农户家里,摸情况,找问题;辗转于部门之间,跑手续,跑项目。因为劳碌和饮食不正常等原因,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到深夜才能睡去。即便如此,他也从未耽误一天的工作。妻子在省城住院,他依然心系驻村扶贫事务,把照料工作大多托付给了亲戚。这一年,他的母亲和岳父相继去世,但因为工作繁忙,他没能见上二老最后一面,留下深深的遗憾。
“刚开始,家属也不太理解,毕竟长期回不了家。等他们放假了,我就带他们到村里感受,见证村子变化。后来,远在阳山学校工作的妻子每逢假期就经常过来帮忙做饭,有时候还帮忙整理一些资料。”张雪凡说,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扶贫攻坚工作再苦再累也能撑下去。三年来,张雪凡没有休过一天公休假期,在他的笔记本里,要帮村民解决的问题太多,需要花的功夫太多,但眼下的时间太少。
三载驻村赢得口碑,攻坚克难喜获回报。2018年9月,张雪凡被英德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党员”称号;2019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驻村干部);2019年6月,获得省委组织部授予的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荣誉;7月31日,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并接受表彰。
今年6月,在村民的依依不舍中,张雪凡离开了连樟村,走马上任市委第三巡察组副组长。他表示:“在新的岗位上,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全力工作,发挥出政治巡察利剑作用,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廉政举报电话:
0763-12388
0763-3364225
0763-3512345
新闻推荐
“乡村中国·2019设计工作坊”助力英德“峰林走廊”乡村振兴
8月20日下午,“乡村中国·2019设计工作坊”在英德市黄花镇落幕。活动以设计方式介入乡村振兴,让乡村自然韵味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