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月饼的品种齐全。
张周莲正在熬制豆沙。清远日报讯每年中秋,在清远连州,过节肯定少不了星子月饼。“香、软、滑、细腻、皮薄馅厚、入口即融……”在当地人的口中,星子月饼的美,似乎用尽好词都形容不完。
土生土长的连州星子人黄康福说,星子豆沙月饼传承百年,外地的豆沙月饼跟星子豆沙月饼的细腻度没法比,“小时候美味的记忆要被唤起,只有星子月饼才能做到。”
临近中秋佳节,记者来到连州市星子镇,寻味传承百年的美味记忆———星子月饼。
百年传承品质来源于纯手工的繁琐工序
据说,星子月饼的典故可追随到元代,那时社会制度严苛,人分五等,汉人被当作最低等的人,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刀,还有“元鞑子”监视汉人,为摆脱困境,人们便使用豆沙饼来传递消息,用竹子作刀,驱逐“鞑子”,星子月饼就从那时候传承了下来。
上午,星子镇的聚福月饼店,一片繁忙。熬豆沙、擀饼皮、称馅料、刷蛋液、烤月饼、打包装……每人各司其职,迅速有序。老板娘彭珍凤订单电话响个不停,忙到中午2点还没吃中饭。“现在店里每天月饼出货量近万个。”彭珍凤说。而在星子镇像彭珍凤这样的月饼店不下10家,这是星子月饼的魅力所在。
聚福月饼店的彭师傅今年58岁,已有22年做饼经验。他告诉记者,做出一个地道的星子豆沙月饼,光熬制豆沙就有六道工序,若要成型要经历大大小小十余道工序。其中最难的环节还属熬制豆沙,只要豆沙下锅就不能停手,添加的花生油和糖都要适量,火候也需要控制恒温,成功熬制一锅豆沙需要2个小时。
子玉猫月饼店工作的张周莲感同身受,她现在每天6点开始泡豆、煮豆、筛选豆皮、烧柴热锅等,站在直径近一米的大铁锅前,熬豆沙直到晚上9点,一天也就出4锅豆沙。“熬不烂不出沙,熬过头豆沙口感变粗且干,直接影响品质。”张周莲说,这项工作辛苦耗力,一般人吃不消。
为星子月饼代言的乡村新闻官黄玉建,同时也是星子玉猫月饼店店主,他认为星子豆沙月饼不仅仅因为豆沙是全手工熬制,包括它里面的咸蛋黄、制作面皮的糖浆都是用星子传统工艺腌制,糖浆也是皮面的薄度、口感以及成型状态的重要保障,星子月饼之所以能称之为百年传承,正是因为它的每项环节都是细致的纯手工制作。
酒香不怕巷子深隐蔽店子的产品一样供不应求
在距离玉猫月饼店不到一公里距离,陈师傅家的月饼门店感觉很是隐蔽。随着外面粘贴的指示走进小巷子,上阶梯,右拐,这座村民自建的居民楼里传出阵阵饼香。现场买月饼的人络绎不绝,可以看到,月饼刚出锅还没凉透,就被客人一抢而空。
“酒香不怕巷子深。”制饼人陈国强骄傲的说,“每年到中秋,月饼都是供不应求,有时预定都没法赶出来,没货给的时候电话都不敢接”。46岁的陈国强出生在制饼世家,父亲陈土成年轻时就在当地供销社做月饼,从小耳濡目染让陈国强对星子月饼有种特别的情愫。“入口香滑、吃起来不油腻、沾牙。”这就是他对星子豆沙月饼的定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彭珍凤说,星子月饼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代表的是连州的一张美食名片,更是外地游子对家乡的一种牵挂,体现的是一种连州的美食文化。如今,星子月饼品种也越发齐全,莲蓉、叉烧、五仁、绿豆沙各种风味齐全,价格不贵,物美价廉,后期基本是断货状态。
作为乡村新闻官的黄玉建在前段时间利用微信、电商,借助平台与媒体推介星子月饼,订单纷至沓来,如今他的店里招聘了5个贫困户,带动当地临时就业人员35个,每天跟员工们一起工作到凌晨两点的黄玉建说,“在高峰期时,店里一天可出货量达2.5万个,今年销量比去年更好,我们将以匠人匠心得态度延续这百年的传承,而我作为乡村新闻官也更加努力的连州这张美食名片推向全国各地。”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周璐通讯员黄世康何祥振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周璐
新闻推荐
近9年路龄、全长216公里的清连高速连州入口地段景观即将进行大改造。记者近日从连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获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