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1000张废弃的旧光盘、废旧铁枝、废旧防滑垫制成的环保工艺作品亮相江滨公园。
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艳嫦为清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志愿服务队授旗。
凤翔小学创作的《中国地图拼图》由废弃的饮料瓶盖、木板等材料黏贴而成,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用24块旧木板建成的本土特色老房“凤城印象”,讲述了“张易勇救凤凰”的凤城故事。
2019年清城区环保手工艺术展上,小朋友用废弃物料制作手工艺品。“妈妈,妈妈,快看,那里有一只凤凰!”夜幕降临,一只三米高的银凤凰栖在江滨公园,引来无数市民欢呼。这个由1000张废弃的旧光盘、废旧铁枝、废旧防滑垫制成的环保工艺作品,由清城各社区、学校志愿者们历时1个月共同完成。
让旧物新生,让废旧物“焕颜”。8日晚,由清城区文明办、清城区教育局主办的“垃风行动旧物变形计”2019年清城区环保手工艺术展在江滨公园举行,活动旨在倡导绿色生活,循环利用资源。当晚的启动仪式现场,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艳嫦为清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志愿服务队授旗。据悉,继科技服务进乡村行动后,清城区将广泛整合教育服务力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校园全面铺开。
废弃品成“网红”引市民合影打卡
高3米的清城形象标识“丹凤朝阳”,凤凰银身火尾、抬首向东,寓意“清城吉祥、前途光明”。
废弃饮料瓶经巧手裁成几丛大朵的粉色牡丹花、桃花丛静候路边。
45个废旧轮胎、约30块旧木板建成多个儿童游乐玩具,供孩童游玩。
参考本土乡村砖瓦房,用24块旧木板建成了本土特色老房“凤城印象”,墙绘上“张易勇救凤凰”的凤城故事,展现本土特色。
近万个瓶盖拼成24平方米的中国地图引人注目,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活动现场,市民争相与环保工艺美术品合影并晒朋友圈表示:“没想到看似垃圾的东西,还能这么美”。“垃风行动旧物变形计”活动开展以来,依托各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们通过设立废旧物品绿色回收站,广泛收集了逾万件废旧物品。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服务平台,广泛发动师生志愿者,利用暑期实践,共同对废弃旧物品实施“升级改造”,最终制成五大主题工艺美术作品。
仪式现场,来自新北江小学、凤翔小学、清师附小的主创代表上台分享创作感受。谈及创作《中国地图》初衷,凤翔小学的老师谭妲表示:“希望师生团队能在创作过程中,共同学习垃圾分类,同时认识中国各个省份、直辖市的位置。”
在城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再利用“志愿红”带出“环保绿”“科普蓝”
城市的运转每天将产生上千吨垃圾,人均日产生垃圾量2斤多。践行环保行为,让垃圾减量,对垃圾回收再利用,成为了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垃圾减量、变废为宝,过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的健康生活,就是要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钟振良在致辞中表示,清城区将持之以恒地推动文明实践服务,把服务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参与就近公益,利他益己,“一起并肩让文明在我们清城每个人的心里扎根,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更清洁、更善美、更宜居”。
据悉,今年以来,清城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引领,在城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减量,绿色生活的宣传、教育、服务工作,志愿红,带动了“环保绿”“科普蓝”。在城市,清城区推进“垃风行动”,启用全市首个环保科普馆,联动各方志愿服务力量,各区直机关单位180名党员志愿者带头,420个市民成为环保志愿者,开展了垃圾分类馆值班、垃圾分类科普、环保导赏员培育等志愿服务,服务了4000余名群众,推动了市民大众的环保公益的参与。
在农村,清城区启动“把服务落地,让文明扎根”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服务进乡村系列活动,3000名文明实践志愿者,在一个月内走入8个街镇,300个自然村,把文化、科普、环保、教育服务送到村民的家门口,让文明在每个人的心里扎根,倡导建设更清洁、更善美、更宜居的美好家园。
摄影/采写:清远日报记者沈艳莉通讯员罗欢
新闻推荐
新建的清城区凤翔山湖学校办学规模为54个班。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今年清城区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出要推动提升基础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