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志》记录了广宁县朝代更迭期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情况梗概,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顺治元年清兵入关,但西南、东南各省,仍属南明统辖,本县到顺治七年始归清统辖。顺治二年,明朝命官知县贺震新铸大炮10座。顺治四年八月(李自成起义军)焚烧县城东门,城陷。署县杨家谟、典史福平履被杀,死伤男女600多人。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流寇”“土寇”猖獗,米价腾贵,斗米贵至600文,为正常年景的十倍,遍地饥民。顺治七年清廷委派的首任知县沈希张到任
大家知道,“大明江山”在天启年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状态了,老百姓难得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后来更糟糕,连皇帝都上吊了,举国上下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此时,莅任广宁县的“朝廷命官知县”贺震新,到底是崇祯遗命的还是弘光任命的谁也说不清楚,但他好歹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铸了10座大炮,至于大炮有没有在保卫县城中使用过,然后被弄到哪里去了,都没有资料记载,也许贺震新是个精明人,他看到形势不妙,明白靠弘光这样的流亡皇帝要完成反清复明大业,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于是勉强做了一年半载知县就跑掉了。倒是那个杨家谟,也不知道是弘光皇帝,还是未到肇庆坐上龙廷的另一个流亡皇帝永历所委派的倒霉“署县”,于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和典史福平履守城拒寇,因“西寇”焚烧县城东门至城陷而一齐被杀殉职,同时有男男女女600多老百姓陪他遭殃。这一段痛史被记载了下来。杨家谟、福平履被杀后,新的清皇朝威权尚未延伸至广宁县,2500平方千米的竹域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广宁老百姓可就惨了。“流寇、土寇猖獗,米价腾贵,遍地饥民。”广宁县老百姓一方面担惊受怕,一方面忍饥挨饿。京城的皇帝指望不上了,庙里的神灵又不靠谱,生活在山高皇帝远的弱势草民倚靠谁?大家唯有盼望能够有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保护可怜的孑遗们(孑遗,指经历大变故后遗留下来的极少数人或其他生灵),不受贼寇抢掠,能够获得安宁的生活。
谁也没料到的是,这时候,广宁还真的出现了一位很有担当的壮士,他就是新楼寨著名乡贤周达仁的孙子周裕珑。周裕珑是明末恩拔贡,他虽然身为读书人,但性格刚断果敢,见到杨家谟殉职后整个广宁县动荡不安,这一拨流寇走了,另一个山大王又来滋扰,他热血沸腾,总是想为家乡的安全做一点事情。这一次收到风声,盘踞在阳山县,以王刚龙为首的一股悍匪就要杀过来洗劫县城了!城里的居民们一阵慌乱,纷纷外逃。有人劝周裕珑也出去躲避一下,周裕珑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走!如果连我们也都跑了,谁来保卫县城呢?”他极力鼓舞大家和衷共济,合力把敌人击退。于是,许多人接受了他的倡议,留下来保卫家园。
大家守城的决心下了,可是城里余下的兵民十分有限,敌我力量悬殊,得想个良策才行。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胜过诸葛亮,于是周裕珑召集众人一起谋划,决定智退顽敌。他们冒险出城,在悍匪必经之路占据有利地形设置了埋伏。不久,悍匪们耀武扬威地扑来,忽然间,悍匪们听到路旁山岗战鼓雷鸣,杀声连天,看到丛林里旗帜飘飘、尘土飞扬,周裕珑挥舞着大刀,率领队伍猛然冲杀出来!悍匪们猝不及防,一下子慌乱起来。匪首王刚龙见遇埋伏,知道广宁兵民早有准备,觉得情况不妙,急忙下令退兵。
周裕珑设计退敌,以弱胜强,县城保住了,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谁说书生百无一用?街头巷尾谈论周裕珑智斗悍匪的故事细节,全城民众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里。可谁也没有想到,狡猾的王刚龙会派出奸细混在人们当中,轻而易举就摸清了广宁县城的底细:原来,广宁县城实际上兵微将寡,只靠周裕珑一介书生使用计谋,以先下手为强,虚张声势占了便宜,他们用不过百人杀出来,后面由老弱者擂鼓呐喊,一群少年举旗子拖竹枝在林子里跑来跑去,稀里哗啦尘烟滚滚。王刚龙闻讯气得七窍生烟,悍匪们更是暴跳如雷,发誓一定要出出这口恶气。过了不到三个月,王刚龙又重新整合队伍,增加了兵力,气势汹汹地再次杀向广宁。县志里记载:“珑曰:‘我等尽去,城谁与守?’因与当途设策御寇,寇退,未三月复犯城。”
周裕珑知道敌寇再次杀来,非同小可,继续出城打伏击战肯定不行,于是根据敌人主攻方向,下令固守东门。敌人疯狂进攻,东门之战非常惨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城里出了个败类,身负守城职责的荫官(不论才干实力,但凭上代功勋做的官)千户所(元明时期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的驻军)赵安,战斗中竟然携带妻儿打开西门逃窜出去。这一来,贼寇趁机从西门蜂拥而入,于是内外夹攻,从城里面放火焚烧东门,守卫东门的兵民见状惊慌失措,四散溃逃。周裕珑眼看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抵挡得住,打算纠集身边的勇士出城截断敌人的归路,于是佩带大刀出了东门,不料途中与敌人发生遭遇,挥刀力战悍匪,终因寡不敌众,力气拼尽壮烈牺牲。
悍匪们经过一番折腾后跑了,过了几天,家人在东门外找到周裕珑的尸首,万分悲痛地将他收葬了。
广宁这一场县城保卫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完全归咎于临阵逃跑的渎职荫官赵安。匪患平定之后,赵安即被朝廷抓去,按律伏法。周裕珑勇于为县城捐躯,气节义薄云天,当然会得到世世代代广宁人的褒扬了。“是役也,千户赵安与贼应,后贼平,磔安于市(磔,古代一种酷刑)。是裕珑有死难之节矣!”(道光《广宁县志》)
顺治七年,清朝廷委派的首任广宁知县沈希张到来,广宁县终于宣告结束无政府状态,战乱的创伤慢慢得到修复,惊魂未定的老百姓,随后也慢慢安稳下来,逐渐开始安居乐业过日子。明清两朝代更迭耗时七年多,广宁老百姓因战乱人口锐减,人口从明末一万多人减少到清顺治的六千余人。广宁县的“县殇”给后人留下了苦涩的历史教训。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特约通讯员张丽思通讯员陈剑红9月3日,在第3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冠荟集团(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