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远 今日清城 今日清新 今日英德 今日连州 今日佛冈 今日阳山 今日连山 今日连南
新岭南 > 广东 > 清远 > 今日佛冈 > 正文

篆刻家林朝阳:用篆刻呈现国学经典 篆刻原石近1.5万方,曾用三年时间篆刻18万字的《黄帝内经》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9-12 06:44   http://www.kcqsx.com/


林朝阳用30斤重的刻刀入印,进行篆刻创作。受访者供图

林朝阳的篆刻原石。杨溢子摄

一头蓬松长发、脸庞瘦削、皮肤黝黑,今年45岁的林朝阳在谈起篆刻时,眼睛里总是透着坚毅的光芒。

林朝阳是佛冈县高岗镇长江村委凉水井村人,他3岁开始学习书法,6岁学习篆刻,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他创办了金沙印社,痴迷篆刻数十年,从短发刻到长发,他一直致力于用篆刻的形式来宣扬国学。

如今,林朝阳的篆刻原石数量近1.5万方,出版的作品包括《朝阳篆刻——金刚经》《朝阳篆刻——黄帝内经》《朝阳篆刻——道德经》等,其中《朝阳篆刻——金刚经》《朝阳篆刻——道德经》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朝阳篆刻——道德经》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颁发的优秀作品奖。

2016年,林朝阳还回到家乡建立了自己的朝阳工作室,创作了“泥巴文字”,以最接地气的泥巴作为载体,借书法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悟,带动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杨溢子实习生李冰纯

以30斤刻刀入印用篆刻艺术重现国学经典

林朝阳从小学习篆刻、书法,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名语文老师,爱好书法、篆刻,在业余时间,父亲会帮别人刻私章。耳濡目染之下,林朝阳3岁开始学习书法,6岁学习篆刻,到了初中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篆刻作品。

在十多岁的时候,林朝阳第一次接触到“四书五经”,便沉醉其中。钟情于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林朝阳从小就立志要把国学经典篆刻出来,决意以篆刻艺术的形式来重现经典。而实现这一梦想,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此。

林朝阳的篆刻作品包括《朝阳篆刻——道德经》《朝阳篆刻——金刚经》《朝阳篆刻——黄帝内经》《朝阳篆刻——孙子兵法》等。他曾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在一方石料上篆刻出全文200多个字的《心经》。其中,耗时最长的则是《朝阳篆刻——黄帝内经》。从开始篆刻到最终完成,林朝阳花费了近三年时间,用了7000多方原石,整部作品的字数达18万字。

在篆刻《黄帝内经》时,林朝阳开始对刻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自己设计并打制出3斤重、7斤重、9斤重、30斤重的刻刀并寻找运用重刀入印的技法。寻常的刻刀只有几两重,将其转变为几斤乃至几十斤的刻刀,这对于个人的篆刻技法、体力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林朝阳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几次到少林寺向习武的和尚学习,提升自身的体力,整个学习时间近半年。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林朝阳在用30斤重的刻刀刻印时,因用力过猛,一方石头突然裂开,刻刀直插其左手虎口处,刀深至骨,顿时鲜血直流。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伤口才痊愈。

尽管经受挫折,林朝阳却并不气馁,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他终于熟练掌握了重刀刻印的刀法和力度。直至如今,林朝阳也一直坚持以30斤重刀入印,其中的艰辛与毅力可想而知。而为了保持良好的臂力和体能,林朝阳现在每天都坚持要练近半个小时的拳击。

“以刀为笔,单刀直入,不打墨稿,一刀成字”,这是林朝阳篆刻的特色,这种“一刀刻法”,表现出了他篆刻的“快”“准”“狠”。

与自然对话开房车游历全国各地创作

从小在乡村生活,林朝阳习惯于在屋后的林间玩耍、读书,如今他也养成了在野外创作篆刻作品的习惯。他表示,“我篆刻时,需要走到野外,与大自然对话,才能真正地放松身心,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在路上,我常常为自然万物、山川美景所陶醉,也常与古人对话,这是最佳的创作环境。”

在开往杭州的火车上,林朝阳刻完了《金刚经》;在驶往大连的邮轮上,他刻完了《易经》;在去吉林的路上,他刻完了《孙子兵法》。林朝阳的本职工作是艺术品管理员,假期时间他总会开着自己改造的房车,走遍全国各地,游历名山大川,走到哪,刻到哪。

在这个过程中,林朝阳与他的30斤刻刀时刻不离。在林朝阳看来,用小刀篆刻是靠精细“磨”出来的,用重刀篆刻则是靠力量“推”出来的。因此,与用普通小刀的篆刻不同,重刀篆刻出来的作品有一种粗犷、古拙之美,特别有“精气神”。

林朝阳向记者展示在野外篆刻时路人为他拍的照片,地点各不相同,在海边、在山林之间、在高原之上。照片中的林朝阳随性洒脱,有时散落长发,以重刀篆刻,有时以刀为枕,席地而眠。

创作“泥巴文字”以泥巴为载体写书法作品

对于篆刻而言,书法、篆刻技艺缺一不可。在平时的生活中,林朝阳的书法技巧大多运用在篆刻作品之中。而对于书法,林朝阳同样有着自己的奇思妙想,创作“泥巴文字”就是其中之一。

林朝阳从小学习书法,小学五年级时,他在春节期间到高岗、迳头、烟岭、白沙等地方卖自己写的对联,大受欢迎,赚了1000多元。一直以来,他都坚持练习书法。

2016年,林朝阳回到家乡建立了自己的朝阳工作室,创作了“泥巴文字”,以最接地气的泥巴作为载体,借最熟悉的书法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悟。

走进朝阳工作室,一股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地上、桌子上、柜子里,全都放置了林朝阳的“泥巴文字”作品。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瓦片、陶罐上布满了林朝阳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进门左手边的第一个房间里,灌满了清水的玻璃水缸里被整齐地放满了“泥巴文字”作品。对此,林朝阳解释道,“因为用来写字的墨是我自己研制的,我想看看它在水里能放多久。”据其介绍,这些泡在水缸里的作品,已经放置了三个年头,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我创作时用到的泥巴,基本上都是捡来的。”林朝阳介绍,他的第一个“泥巴文字”作品,是在佛冈的四九村创作的。当时,林朝阳正在野外进行篆刻创作,看到空地上被丢弃的泥瓦,觉得很可惜,便捡了回来,开始在上面题字,从此一发不可收。

在开着房车前往全国各地进行篆刻创作的时候,林朝阳也会习惯性地寻找被丢弃的泥瓦、陶罐等。“刻得累了就放松一下心情,在泥巴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他说。

培养儿子做接班人以篆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林朝阳告诉记者,他的篆刻思想体系主要分为“根、梦、恩、学、修”五大板块,而在家乡创办工作室,同样也是他回归于“根”的体现。

林朝阳的工作室创建后,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也带动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林朝阳的工作室里,挂着他自己书写的对联“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泥巴”,展示了他的篆刻作品以及“泥巴文字”作品,成为了高岗镇的一张特色名片,也进一步丰富了佛冈的篆刻艺术。

受父亲的影响,林朝阳的小儿子也从小就练习书法、学习篆刻。在林朝阳工作室后面的大树底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凉水井”三个大字,正是出自林朝阳的小儿子之手。

“目前儿子对于这方面比较有兴趣,我也希望儿子成为我的接班人。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来的,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以自己最擅长熟悉的篆刻艺术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中华文化。”林朝阳表示,下一步还计划将《孟子》《荀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作品篆刻出来。在完成自己的作品计划之后,他将会统一招收学徒,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对于未来,林朝阳充满了希冀。他表示,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成立佛冈篆刻协会,以集体的形式努力,用团队的力量铺好佛冈未来发展篆刻的道路。

新闻推荐

私装地锁不应该

针对近来佛冈县城的部分小区住户在公共车位上私自安装地锁,侵占公共利益,造成小区道路拥堵,堵塞消防通道,形成安全隐...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
评论(篆刻家林朝阳:用篆刻呈现国学经典 篆刻原石近1.5万方,曾用三年时间篆刻18万字的《黄帝内经》)


 
频道推荐
  • 险!天黑路滑市民捡东西不慎坠河 喜!消防紧急救援成功救出
  • 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主席张亚男:在瑶绣创新发展中“穿针引线”
  • 清远一彩民喜中胜负彩146万元
  • 深度剖析佛冈江坳联队“路霸”恶势力
  • 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作品最高可获万元奖金公开征集LOGO、漫画、软文、海报、口号、H5、视频等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